为什么女性会出现痛经?

为什么女性会出现痛经?
作者:寇美林   单位:广元市中心医院
409

痛经(Dysmenorrhea)是许多女性在月经期间经历的常见问题,表现为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有时伴随头痛、恶心、乏力等症状。据统计,全球约50%~90%的女性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痛经,其中10%~15%的人症状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痛经?它的生理机制是什么?又该如何缓解?本文将深入探讨痛经的成因、类型及应对方法。

痛经的类型

痛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1.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原发性痛经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在初潮后1~2年内出现,与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无关。它的主要特点是:疼痛通常出现在月经来潮前1~2天或月经第一天,持续1~3天。疼痛呈痉挛性,集中在腹部,可能辐射至腰背部或大腿。可能伴随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症状。  

 2.继发性痛经(Secondary Dysmenorrhea)。继发性痛经通常由盆腔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炎、子宫肌瘤等。它的特点是:疼痛可能在月经前几天就开始,并持续整个经期甚至更长。疼痛可能逐渐加重,且伴随异常出血、性交痛等症状。多见于25岁以上的女性,尤其是生育年龄后期。  

痛经的生理机制

 1.前列腺素的作用。原发性痛经的主要原因是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PGs)的过量分泌。前列腺素是一种类激素物质,在月经期间由子宫内膜细胞释放,主要作用是促进子宫收缩,帮助排出经血。  

然而,当前列腺素水平过高时,子宫会过度收缩,导致血管痉挛,减少子宫血流,造成局部缺血和缺氧,从而引发疼痛。此外,前列腺素还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症状,如头痛、恶心等。  

 2.激素波动的影响。月经周期受雌激素和孕激素调控。在月经来潮前,孕激素水平下降,促使子宫内膜脱落,同时刺激前列腺素合成。因此,激素波动也是痛经的重要因素。

 3.继发性痛经的病理因素。继发性痛经的疼痛机制与原发性不同,通常涉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外(如卵巢、输卵管),在月经期也会出血,引发炎症和疼痛。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组织侵入子宫肌层,导致子宫增大、收缩异常,引起剧烈疼痛。盆腔炎(PID):细菌感染导致盆腔组织粘连,影响子宫正常收缩。子宫肌瘤:肌瘤压迫子宫,影响血流,增加痉挛风险。  

哪些因素会加重痛经?

除了生理因素,某些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也可能加重痛经——1.压力:长期压力会增加皮质醇水平,影响激素平衡,加剧疼痛。2.久坐不动:缺乏运动会导致盆腔血液循环不良,加重痉挛。3.饮食不当:高盐、高糖、高咖啡因饮食可能促进炎症反应,增加前列腺素分泌。 4.吸烟和饮酒:尼古丁和酒精会干扰激素代谢,加重痛经。5.遗传因素:如果母亲或姐妹有严重痛经,个体风险可能更高。  

如何缓解痛经?

 1.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萘普生,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有效缓解疼痛。口服避孕药:通过调节激素水平,减少子宫内膜增生和前列腺素分泌。其他药物:如镁补充剂、维生素B1等可能有一定帮助。  

 2.非药物方法。热敷:用热水袋或暖宝宝敷在腹部,可放松子宫肌肉,改善血液循环。适度运动:瑜伽、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可促进内啡肽释放,减轻疼痛。饮食调整:增加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鱼、亚麻籽)和镁(如坚果、绿叶蔬菜)的摄入,减少咖啡因和酒精。针灸和按摩:某些研究显示,针灸可调节神经系统,缓解痛经。  

 3.针对继发性痛经的治疗。如果痛经由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需针对病因治疗,如:激素疗法(如GnRH激动剂)、手术(如腹腔镜切除异位内膜)。  

何时需要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尽快就医:痛经突然加重,或疼痛持续超过3天;伴随异常出血(如大量血块、经期延长);疼痛影响日常生活,甚至无法工作或学习;出现发热、异常分泌物,可能提示感染。  

结语

痛经虽然常见,但并非“正常现象”,尤其是严重痛经可能提示潜在疾病。了解痛经的成因和应对方法,可以帮助女性更好地管理经期不适。如果自我调理效果不佳,应及时寻求医疗帮助,避免延误治疗。记住,疼痛不应被忽视,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的治疗和适当的医学干预,能让你的经期更轻松。

2025-07-1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