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激素依赖”迷思——哮喘吸入药物的真相

破除“激素依赖”迷思——哮喘吸入药物的真相
作者:谭春丽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574

作为一名药师,我深知哮喘患者在面对吸入激素治疗时的困惑与担忧。许多患者对“激素依赖”“副作用大”“影响生长发育”等说法心存疑虑,甚至因此拒绝规范治疗。

哮喘的本质:慢性气道炎症

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疾病,其核心在于气道的持续性炎症反应。这种炎症不仅导致气道高反应性,还可能引发气道重塑,最终影响肺功能。因此,哮喘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炎症、预防发作、改善生活质量,而非“根治”。

吸入激素(ICS)是目前国际上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局部抗炎作用,抑制气道炎症反应,从而减少哮喘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与口服激素相比,吸入激素的剂量仅为口服药的1/100,且直接作用于肺部,全身吸收量极少,因此副作用极低。

破除“激素依赖”迷思

1.吸入激素不会成瘾。“激素依赖”是许多患者最常听到的误解之一。事实上,吸入激素不会产生药物依赖性。所谓“依赖”,通常是指患者在停药后出现症状反弹,但这恰恰说明了哮喘的慢性炎症特性,而非药物本身的问题。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哮喘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控制药物来维持病情稳定。吸入激素是控制哮喘炎症的核心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而不是通过“上瘾”来维持效果。

2.吸入激素不会影响生长发育。部分家长担心孩子使用吸入激素会影响身高或内分泌系统。然而,多项研究表明,低剂量吸入激素(如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没有负面影响。相反,未经规范治疗的哮喘患儿,由于反复发作和缺氧,可能导致肺功能永久性损伤,甚至影响全身发育。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年龄和病情精准调整剂量,家长无须过度担忧。此外,吸入激素在使用后应立即漱口,以减少药物在口腔和咽喉部的残留,进一步降低潜在的不良反应。

3.吸入激素不会导致肺部感染。有观点认为,吸入激素会抑制免疫功能,增加感染风险。然而,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吸入激素会增加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相反,规范使用吸入激素可以有效控制炎症,减少哮喘发作,从而降低因急性发作而需要住院或急诊的风险。

吸入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尽管吸入激素安全性高,但其效果与使用方法密切相关。错误的使用方式可能导致药物吸收不足,影响治疗效果。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规范使用流程:包括摇匀气雾剂、正确吸气、屏气等步骤。错误的使用方式可能导致药物沉积在口腔或咽喉部,减少进入肺部的剂量。

2.使用后漱口:吸入激素可能在口腔和咽喉部沉积,长期使用可能引起真菌性口咽炎。因此,每次使用后应立即用清水漱口,以减少局部刺激和感染风险。

3.定期评估疗效:哮喘患者应定期复诊,评估病情控制情况,并根据医生建议调整用药方案。

哮喘治疗的误区与真相

误区一:“不喘了就停药”。许多患者认为,只要没有症状,就可以停用控制药物。然而,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症状消失并不等于炎症消退。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炎症复发,增加急性发作的风险。

误区二:“激素副作用大,能不用就不用”。部分患者因担心激素副作用而拒绝使用吸入激素。然而,吸入激素的剂量极小,全身吸收量极少,安全性远高于病情反复发作对肺功能的损害。此外,吸入激素的副作用主要集中在局部,如声音嘶哑、咽部不适等,但通过规范使用和漱口,可以有效减少这些不良反应。

误区三:“所有吸入装置用法相同”。不同类型的吸入装置操作方式不同,错误使用可能导致药物剂量不足。因此,药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其选择合适的吸入装置,并提供正确的使用方法。

哮喘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吸入激素是控制哮喘的核心药物。破除“激素依赖”的迷思,关键在于科学认知和规范使用。作为药师,我们应积极向患者普及哮喘治疗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

哮喘的治疗不是“根治”,而是“长期管理”。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才能真正实现“畅享呼吸”的目标。让我们携手共进,以科学为帆,以规范为舵,驶向可以自由呼吸的健康未来。

2025-07-1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