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护理的核心要点

脑外伤护理的核心要点
作者:伍雪梅   单位:绵竹市人民医院
929

尽管现代社会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脑外伤的护理仍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领域。无论是因交通事故、跌倒、运动损伤还是其他意外事件导致的脑外伤,其护理过程都涉及复杂的生理与心理层面的管理。对于普通群众而言,了解脑外伤护理的核心要点,不仅能帮助患者更快恢复,也能在关键时刻避免二次伤害。

脑外伤的严重性与护理的必要性

脑外伤的定义并不局限于严重的颅脑损伤,它涵盖从轻度的脑震荡到重度的颅内出血等多种情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约有数百万人因脑外伤接受治疗,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因护理不当导致病情恶化或留下后遗症。脑外伤的特殊性在于其影响范围的不可预测性。即使看似轻微的头部撞击,也可能引发脑组织的微小损伤,进而导致认知功能下降、情绪障碍或慢性头痛等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患者在急性期症状不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潜在的健康风险会逐渐显现。因此,护理不仅是对即时症状的处理,更需要长期的观察与干预。

急性期护理:稳定生命体征与预防并发症

脑外伤发生后的最初几小时至几天,是护理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目标是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并尽可能减少继发性损伤。

保持呼吸道通畅。头部受伤可能导致呕吐、舌后坠或颅内压升高,这些都可能影响呼吸。护理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和深度,必要时采取侧卧位以防止误吸。若患者出现意识模糊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控制颅内压。颅内压升高是脑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压迫脑组织并导致不可逆的损伤。护理人员需注意患者的体位(通常建议抬高床头15-30度),避免过度活动或剧烈咳嗽,同时监测是否有剧烈头痛、呕吐或瞳孔异常等表现。

预防感染与压疮。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出现肺部感染或皮肤压疮。护理过程中需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注意口腔与呼吸道的护理。此外,若患者需使用呼吸机或其他医疗设备,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急性期护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安抚。脑外伤患者可能因疼痛、恐惧或意识模糊而产生焦虑情绪,护理人员需通过语言沟通、环境调整等方式缓解其紧张感,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康复期护理:促进功能恢复与适应性调整

当患者脱离急性危险期后,护理的重点将转向功能恢复与生活适应。这一阶段的护理需要兼顾身体与心理的双重需求。

逐步恢复活动能力。脑外伤可能影响患者的运动协调、平衡感或语言能力。护理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例如,对于存在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同时,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确保休息与锻炼的平衡。

认知与情绪管理。部分患者可能在脑外伤后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或情绪波动等问题。护理人员需通过简单的认知训练(如记忆游戏、时间管理练习)帮助患者逐步恢复功能。此外,情绪支持同样重要。患者可能因自身状态变化而感到沮丧或孤独,护理人员需耐心倾听,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或社会支持。

生活质量的提升。康复期护理还需关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例如,协助患者重新学习穿衣、进食或如厕等基本技能,同时调整家庭环境以适应其需求(如增加防滑设施、简化日常流程)。这一阶段的目标不仅是身体的恢复,更是患者重新融入社会的过程。

结语

脑外伤护理是一项复杂而持久的工程,其核心在于对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需求的全面关注。无论是急性期的紧急处理,还是康复期的功能恢复,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唯有通过持续的学习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护理于细微”。希望本文能为更多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共同守护脑部健康!

2025-07-10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