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疾病里,心肌梗死是“定时炸弹”,随时危及生命。近年来,因生活方式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其发病率上升,威胁人类健康。但很多人对它认识肤浅,存在误区。究竟什么是心肌梗死,如何认识和预防?接下来,深入了解这一严重心血管疾病。
一、心肌梗死的定义
心脏是人体“发动机”,持续为全身输送血液和氧气,维持生命活动。冠状动脉是为心脏供能的“输油管”,负责为心肌细胞供应富含氧和营养的血液。当冠状动脉血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增大使血管狭窄,影响血液流通。若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相应部位心肌因缺血发生坏死,即心肌梗死。简单来说,心肌梗死是心脏“断粮危机”,严重时会导致心脏衰竭甚至死亡。
二、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
(一)不可控因素
1.年龄与性别:年龄是心肌梗死重要危险因素,随年龄增长,血管老化、弹性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加重。40岁以上人群患心肌梗死风险明显增加,男性发病早于女性。绝经前女性因雌激素保护,患心肌梗死风险低,绝经后保护减弱,发病风险与男性接近。
2.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史对心肌梗死的发病有重要影响。若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其他成员患心肌梗死风险显著升高,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血管壁结构和脂质代谢,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二)可控因素
1.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和酗酒是引发心肌梗死的“两大帮凶”。香烟有害物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致血管收缩、血栓形成;长期大量饮酒升高血压、增加心脏负担、影响血脂代谢。此外,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导致血压波动、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诱发心肌梗死。
2.不健康饮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如常吃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甜品等)会导致血液脂质升高,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过多的盐摄入会升高血压,加重心脏和血管负担。
3.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是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使血管壁压力过高,损伤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因高血糖引起血管和神经病变,增加发病风险;高脂血症使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堵塞血管。
三、心肌梗死的症状表现
(一)疼痛:疼痛是心肌梗死最典型症状,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性质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像有石头压胸口,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疼痛持续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也不能缓解。部分患者疼痛不典型,可表现为容易被误诊的上腹痛,或容易被忽视的牙痛、咽痛。
(二)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出汗等,是心肌坏死物质被吸收后身体的炎症反应。体温约38℃,很少超过39℃,可持续1~2周。
(三)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等症状,是由于发作时迷走神经受到刺激,且心排血量降低,导致胃肠道供血不足。若误诊为胃肠道疾病,会延误救治。
(四)心律失常:约75%~95%患者会出现,多在起病1~2周内,24小时内最常见。其中,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如室性早搏;严重者如心室颤动可导致心脏骤停。
(五)低血压和休克:严重阶段患者可能有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休克症状,这是因大量心肌坏死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随之急剧减少所致。
四、心肌梗死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肌梗死治疗的基础,主要包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扩大,使用抗凝药物抑制血液凝固,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以增加供血,以及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心律失常。此外,还会根据患者情况使用调脂药物、ACEI或ARB等,以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二)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PCI。溶栓治疗通过静脉注射药物溶解血栓以恢复血流,但有12小时的时间窗限制,且存在出血等并发症风险。PCI是首选方法,通过植入支架撑开血管恢复血流,效果显著,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三)手术治疗:病情严重、不适合PCI或溶栓治疗的患者,可能需进行CABG(“搭桥手术”)。手术中会取患者自身的血管,在狭窄或堵塞部位搭建“桥梁”,使血液可以重新供应到心肌。
心肌梗死虽然凶险,但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它的相关知识,积极预防,及时识别症状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就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守护心脏健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心血管健康,远离心肌梗死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