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牛奶就腹泻是乳糖不耐受吗 ?

喝牛奶就腹泻是乳糖不耐受吗 ?
作者:王晶晶   单位:广元市中心医院
596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只要一喝牛奶,就会出现腹胀、腹痛,甚至腹泻的情况?你是否很好奇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其实这很可能是乳糖不耐受在作祟。今天我们就从医学检验的角度揭开乳糖不耐受背后的科学真相。

一、乳糖不耐受是怎么回事

乳糖是牛奶等乳制品中的糖类,人体消化吸收乳糖依赖乳糖酶。正常时,乳糖进入肠道后,乳糖酶将其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从而被人体吸收利用。但部分乳糖不耐受人群,体内乳糖酶分泌不足或活性降低。摄入含乳糖食物后,乳糖难以分解,滞留肠道,被细菌发酵,大量产气,还使肠腔渗透压升高,水分被动进入,引发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乳糖不耐受的成因主要有先天性、原发性和继发性三种。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罕见,因遗传因素婴儿出生就缺乏乳糖酶。原发性较为常见,多在儿童或成年后出现,与乳糖酶基因表达变化有关。继发性则常因肠道疾病、感染、药物等损伤肠道黏膜,影响乳糖酶分泌。

二、乳糖不耐受的检验方法

1.肠道乳糖酶活性检测:这是一种较为直接的检测方法,通过直肠渗液或粪便获取肠黏膜组织,直接测定肠道内乳糖酶的活性,几分钟可出结果,无创,操作简便。该检测样本采集前 24h 应禁食血制品类食物(如猪血、鸭血等)和维生素C。

这种方法能准确反映肠道乳糖酶的实际情况,目前国内很多医院检验科已开展该项目的检测,该检测方便、快速。

2.氢呼气试验:氢呼气试验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乳糖不耐受检测方法之一。其原理基于人体肠道细菌对未消化乳糖的发酵作用。当乳糖在肠道内无法被乳糖酶分解时,会被肠道细菌分解发酵,产生氢气。这些氢气一部分会被吸收入血,经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通过呼气排出体外。具体操作时,受试者需要空腹口服一定量的乳糖溶液,然后定时收集呼出的气体,利用专门的仪器检测呼气中的氢气含量。如果呼气中氢气含量在服糖后一段时间内明显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就提示可能存在乳糖不耐受。一般来说,在口服乳糖后的2-3小时内,若呼气氢浓度比空腹基础值升高20ppm(百万分之二十)以上,就可诊断为乳糖不耐受。氢呼气试验具有无创、简便、快速等优点。

3.乳糖耐量试验:乳糖耐量试验也是一种检测乳糖不耐受的方法。该试验需要受试者空腹口服一定剂量的乳糖,然后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定时采集血液样本,检测血糖浓度的变化。正常情况下,乳糖被乳糖酶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后吸收入血,会使血糖升高。但对于乳糖不耐受者,由于乳糖不能正常分解吸收,血糖升高幅度会明显低于正常人。乳糖耐量试验相对较为复杂,需多次采血,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且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如空腹血糖水平、胰岛素分泌等的影响,因此很少采用。

三、检验结果的解读与意义

乳糖不耐受的检验结果对于准确诊断疾病、指导患者饮食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检测出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不足,且患者有喝牛奶后腹泻等典型症状,基本可以确诊为乳糖不耐受。对于此类人群,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能摄入乳制品。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低乳糖或无乳糖的牛奶、酸奶等产品可供选择,如我们常见的舒化奶,就是通过特殊工艺,将牛奶中的乳糖分解成了方便吸收的葡萄糖和半乳糖。对于乳糖不耐受的婴幼儿,必要时可添加外源性乳糖酶改善腹泻等症状。少量多次摄入普通乳制品,让肠道逐渐适应,或者与其他食物一起食用,也可能减轻不适症状。

从医学检验专业的角度深入了解乳糖不耐受的检验方法和结果解读,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认识这一现象,为乳糖不耐受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饮食建议,帮助他们在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因乳糖摄入带来的不适,提高生活质量。

2025-07-1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