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是心内科门诊高频就诊原因,但约40%的胸痛患者最终确诊为胃食管反流、肋间神经痛等非心源性疾病。然而,心梗胸痛若被误判或延误,每延迟1分钟就会有大量心肌细胞坏死,死亡率随时间骤升。作为心内科护士,我将从临床视角拆解胸痛的“危险”与“安全”信号,教你科学区分、正确应对。
心梗胸痛的5个典型特征
心梗胸痛源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具有鲜明“致命性特征”:
位置范围:胸骨后或心前区,范围如手掌大小,可向左肩、左臂、颈部、下颌甚至牙齿放射,部分表现为“牙痛”“胃痛”。
疼痛性质:压榨性、窒息性或紧缩性,有重物碾压感或濒死感,非刺痛、锐痛,患者常无法正常说话或活动。
持续时间:超5分钟不缓解,超20分钟心肌坏死风险大幅升高;普通心绞痛3~5分钟可缓解,硝酸甘油有效。
伴随症状:常伴大汗(尤其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冰凉,部分有恶心呕吐、头晕乏力,严重时意识模糊;单纯胸痛无伴随症状,心梗概率低。
诱发因素:多在劳累、情绪激动、寒冷或饱餐后发作,也可安静时突发;与动作(转身、深呼吸)相关的胸痛,更可能是肌肉骨骼问题。
4种非心梗胸痛
以下疾病引发的胸痛危险度低,需避免过度恐慌:
1.胃食管反流病:“火烧样”胸痛
特征:上腹部或胸骨后烧灼感(烧心),伴反酸、嗳气,进食辛辣/油腻食物或平躺后加重,站立或服用抑酸药(如奥美拉唑)缓解,无大汗、濒死感。
应对:睡前2小时不进食,少喝咖啡、浓茶;频繁发作需就医,长期不加以控制可能导致食管溃疡。
2.肋间神经痛:“针刺样”胸痛
特征:局限于1~2个肋间,针刺样或电击样痛,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深呼吸、咳嗽、转身或按压时加重,无全身症状,多因疲劳、受凉或病毒感染引发。
应对: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局部涂扶他林软膏;疼痛超1周或出皮疹,需排查带状疱疹。
3.气胸:“撕裂样”胸痛
特征:瘦高年轻人或长期吸烟者多发,剧烈运动/咳嗽后突发,撕裂样痛伴呼吸困难、胸闷,疼痛随呼吸加重,患侧胸部叩诊呈鼓音。
应对:属急症,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安静,拨打120;就医后胸片确诊,轻度需吸氧,重度需穿刺排气。
4.焦虑性胸痛:“游走性”胸痛
特征:位置不固定,隐痛、胀痛或刺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伴焦虑、失眠、叹气样呼吸,检查(心电图、胸片)无异常,转移注意力后缓解。
应对:深呼吸、冥想缓解情绪,规律作息;频繁发作影响生活,需心理干预。
胸痛发作3步科学应对
按“先排危险、再明病因”原则处理:
第一步:停活动,判危险
若符合心梗5大特征(尤其持续超5分钟、伴大汗濒死感),立即坐下/躺下,解开领口、腰带,保持呼吸通畅,避免任何活动。
若为针刺样、游走性痛,或与饮食/动作相关,无全身症状,可休息观察5~10分钟,记录疼痛细节。
第二步:高危胸痛,立即呼救
高危情况(心梗、气胸可能):拨打120,说清位置、胸痛特征、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方便急救人员备除颤仪与药物。
确诊冠心病者,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片),5分钟未缓解可再含1片(24小时不超3片);怀疑心梗且无出血/过敏史者,可嚼服阿司匹林300mg。
第三步:就医检查,明病因
就医后必做“急诊三项”:心电图(10分钟内排查心梗)、心肌酶谱(判断心肌是否坏死)、胸片(排除气胸、肺炎),30分钟内可初步区分心源性与非心源性胸痛。
疑似心梗需进一步行冠脉造影,以明确闭塞血管并植入支架;非心源性胸痛,则再进行针对性检查(如胃镜检查反流、CT检查肺部)。
3类人胸痛需格外警惕
基础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患者,即使胸痛不典型,也按高危处理,心梗风险是普通人的5~10倍。
老年人:65岁以上老人疼痛感知迟钝,心梗可能仅表现为乏力、胸闷、嗜睡,家人需密切观察。
女性:心梗胸痛多不典型,常伴肩背酸痛、恶心,易误判为胃病或更年期综合征,持续不适需及时检查。
胸痛是健康警报,既不应因害怕心梗而过度恐慌,也不应因轻视危险信号而延误就医。区分的核心是“是否有致命性特征”:高危时应立即呼救,低危时可科学观察。理性应对才能守护健康,避免医疗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