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不用慌 科学护理有妙方

慢性胃炎不用慌 科学护理有妙方
作者:汪海鸥   单位:黑水县人民医院
22

在我们快节奏的生活里,“胃痛”“胃胀”已经不再是陌生词。数据显示,我国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50%以上,也就是说,几乎两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慢性胃炎患者,而且这个病很难治好,还会癌变,很多患者一旦被诊断出来就陷入了这种思维中。其实慢性胃炎并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护理方法,就能控制病情,甚至能修复胃黏膜。

认识慢性胃炎:常见胃病并非“绝症”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长期受刺激而形成的慢性炎症,按胃镜下所见分为非萎缩性(浅表性)与萎缩性两种。前者病情较轻,经及时处理可以完全恢复;后者有少许肠上皮化生的可能,但癌变率低于1%,而且发展缓慢。

典型的症状有餐后饱胀、隐痛、反酸、嗳气等,还有些人会表现出食欲下降、浑身无力等全身的症状,这些症状的轻重并不代表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些重度萎缩性胃炎的人反而没有明显的不适感,所以定期做胃镜检查也非常重要。

伤胃五大诱因的幕后推手及其规避策略

慢性胃炎的发生与生活习惯紧密相关,科学护理需首先避免伤胃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第一大元凶,80%的慢性胃炎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它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慢性炎症,需四联疗法正规治疗。

饮食不规律是常见诱因,暴饮暴食、过度节食或者长期空腹,都会引发胃酸分泌失常,加重黏膜损伤,高盐、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则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加快炎症进程。

吸烟酗酒伤身体,尼古丁会让幽门括约肌变弱,引起胆汁倒流,酒精直接伤害胃黏膜,造成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

饮食调养:给予胃部“温和的呵护”

慢性胃炎护理中饮食调理的核心原则:温和、规律与营养均衡。

三餐定时定量,早餐不可少,晚餐不可过饱,两餐间可适当加餐(苏打饼干、温牛奶),减少空腹时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

选择细软、易消化食物如小米粥、南瓜泥、蒸蛋羹等,烹饪宜用蒸、煮、炖,避免油炸、烧烤。

生活习惯:打造护胃“防火墙”

良好生活习惯有助于胃黏膜修复,应注重细节: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晚上11点之前上床睡觉,保持7~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会打乱胃肠生物钟,降低黏膜的修复能力。适当运动促进胃肠功能,选择散步、瑜伽、太极拳等轻柔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时不要剧烈颠簸,饭后1小时内不要运动。腹部注意保暖,尤其是秋冬季节,不要让冷风直接吹到腹部,受凉会引起胃痉挛,加重胃痛,可以佩戴护胃保暖带,应减少熬夜、过度劳累等破坏胃规律作息稳定状态的行为。

情绪管理:为胃部“减压松绑”

胃肠被称为“第二大脑”,情绪对胃的影响远远超出想象,学会情绪管理,是慢性胃炎护理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冥想、深呼吸训练减压,每天早晚各做10分钟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慢慢收拢,放松身心。培养兴趣爱好以转移注意力,避免长期陷入焦虑情绪,加强与亲友的沟通交流,及时疏导负面情绪,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以获得专业干预,研究表明,持续的积极心态可以促进胃肠激素分泌,加速黏膜修复,这也印证了“笑一笑,十年少”在胃病护理中的科学依据。

就医用药:科学治疗避免盲目性

科学护理不否定药物治疗,而应遵循医生指导合理用药:出现明显胃痛、反酸的时候,可以吃一些抑酸的药,比如奥美拉唑,也可以吃胃黏膜保护剂,比如硫糖铝,但是不能长期自己吃药,防止对药物产生依赖或者出现副作用。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一定要遵医嘱坚持10~14天的根除治疗,停药1个月后复查呼气试验,务必把细菌彻底清除。定期胃镜检查不能少,浅表性胃炎患者每2~3年查一次,萎缩性胃炎患者每年查一次,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

谨防“偏方”“神药”,部分养胃药物或含刺激性成分,可能加剧胃黏膜损伤。

慢性胃炎的康复是一场“持久战”,既要耐得住性子,也要讲究方法。只要躲开伤胃的因素,把饮食、生活、情绪等管好,再配合规范的治疗,大部分患者都可以控制病情,过上正常的生活。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