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的定义
医学上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儿童和青少年中较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之一,多发生于学龄期儿童,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为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及冲动的一组综合征,症状发生在各种场合(家里、学校和诊室),并且常伴随学习障碍及情绪障碍等,对患儿学业、工作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广泛而消极的影响。
流行病学
多动症是学龄儿童患病率最高的慢性健康问题之一,全球各个国家的孩子和成人都有可能患“多动症”。全球多动症患病率7.2%,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多动症的患病率约为6.3%,人数超过2300万人,意味着平均每40个孩子中就有2~3个患有多动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多动症是由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而非单一因素。多动症有明显的遗传性及家族聚集性,对双胞胎的研究表明,多动症的遗传性高达70%~80%,如果多动症儿童到成人期仍有多动症状,其子女患多动症的可能超过50%。其次,母孕期酗酒、母孕期药物滥用、感染、宫内缺氧、出生时脑损伤、低出生体重、暴露于环境毒物和儿童早期的社会心理问题等非遗传因素可能与多动症有关。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多动症与执行功能(EF)的核心缺陷密切相关,EF的损害会导致多动症儿童在执行任务时缺乏条理性,难以完成任务,并表现出情绪调节和自我监控能力的不足。
临床表现
多动症在不同年龄段表现有所不同,虽然多在学龄期诊断,但最早在婴儿期就已经表现出不同,患有多动症的儿童中约有20%~60%患学习障碍,会影响阅读、数学或书面语言,症状持续到青春期易患抑郁或焦虑。
1.婴儿期:不安宁,易激怒,喂养和睡眠困难,过分哭闹、叫喊,饮食差,行为不规则,活动度高。
2.学龄前儿童:过分喧闹和捣乱,难以管理,惹人厌烦;明显的攻击性行为,经常惹祸;无法接受幼儿园教育。
3.学龄期儿童:不安静、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好发脾气、行为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伙伴关系不良;学习成绩不佳;对抗、不服从、品行问题。
4.青少年:自己感到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厌学;做事不考虑后果,经常跟父母顶嘴、与老师争执,与同学缺乏合作精神,对一些不愉快的刺激做出过分反应等。
多动症的危害
对个人:多动症患儿的工作记忆缺陷致信息处理效率比同龄人低30%,而未获支持的多动症青少年辍学率明显升高,主因是教学法与其神经认知模式不匹配,且半数以上多动症患儿存在时间盲症(难以预估事件后果)。对家庭:家长承受医疗、教育、行为管理三重压力,社会支持不足致养育倦怠,孩子因神经差异被误解为“故意作对”,引发创伤性亲子关系循环。对学校:标准化课堂忽视多动症孩子的神经多样性,教学包容性不足,易引发师生矛盾。对社会:未干预的多动症群体犯罪率上升数倍,但获得行为治疗和职业培训者的犯罪率与常人无异,且多动症群体的失业率是常人的2.5倍。
多动症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使用问卷调查、心理测验、体格检查等,基于症状的数量、频率和严重程度,需在至少两个环境中(如家庭和学校)出现症状,且持续6个月以上。
治疗:多动症的治疗为综合治疗,包括行为管理和药物治疗,具体治疗建议因年龄而异。学龄前儿童:初始治疗是行为疗法,如果行为干预的效果不佳或症状达到了中度至重度,则可以考虑使用药物。学龄儿童:初始治疗是行为疗法与药物相结合。为使多动症的影响最小化,除药物及行为治疗外,通常需要精心组织、日常规划、学校干预计划及调整父母养育方法。
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
儿童多动症的诊断应全面分析,慎下诊断。作为家长,可参照以下10条予以自测,若具备4条以上,且这些情况在多个场合存在、持续半年以上,请带孩子到儿童发育行为/心理卫生门诊检查,以免贻误。
1.需要其静坐的场合难以静坐,常常动个不停。
2.容易兴奋和冲动。
3.常常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
4.做事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常常有始无终。
5.经常回避、厌恶或不愿做需要持续注意力的任务,比如做作业。
6.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产生情绪反应。
7.经常多话,好插话或喧闹。
8.爱抢答,但常常答非所问。
9.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
10.学习困难,成绩差,但不是由于智能障碍引起。
就医前需要做什么准备?
列出担心的问题清单:在纸上列出你担心的问题行为,主要关注的是那些你觉得你的孩子比其他同龄孩子更经常出现或者更明显的问题,对于不能确定是否异常的行为也记下来,以便在就诊时询问医师。
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在接受专业诊断之前,父母应先与孩子的老师谈谈,了解老师对孩子在学校表现的看法,将老师的看法记录下来,以便在与专业人员会面时进行交流。
回忆孩子的成长记录:在接受专业诊断时还要带孩子的成长记录,包括有关怀孕、生产、孩子发育等方面的记录,如怀孕时是否抽烟、喝酒、吃药,孩子是否早产,孩子出生后是否存在任何发育上的迟缓,如坐、爬、走、说话等。
多动症常见误区
误区一:多动是孩子的天性
“多动”与正常孩子的“活泼好动”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时时、处处都在胡闹捣乱,即其“多动”完全是盲目性的;后者的“活泼好动”却可能是有目的性的,而且在另一些场合(如在陌生人面前)就可能安静下来。
误区二:多动症就是缺少管教
多动症不是儿童故意的行为,而是一种无法自控的病态表现,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误区三:孩子3岁了,注意力只能维持3分钟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正常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所不同,随着年龄增长,注意力集中时间逐渐延长,判断一个儿童注意力是否集中需要结合实际年龄,比如3岁时注意集中时间为3-5分钟,4岁时10分钟,5-6岁时12-15分钟,7-10岁时20分钟,10-12岁25分钟,12岁以上30分钟。
误区四:孩子能够专心看电视或玩游戏,注意力就没问题
注意力分“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电视或游戏本身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对人的知识技能调动要求低或不持续,属于被动注意。而多动症提及的是主动注意,在处理相对复杂、陌生的事物时,需要身心配合,需要思维,需要人主动、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学习、看书、写作业,所使用的就是主动注意。
误区五:多动症是儿童期疾病,不用治,长大了自己就好了
多动症患儿随年龄增长,神经系统处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部分患儿可自愈,但仍有部分患儿的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早期干预对提高学习成绩、维护同伴关系及亲子关系、减少心理问题至关重要。
误区六:多动症难以治疗
其实,对付多动症,不仅有药物治疗,而且还有心理行为治疗。如果能进行上述“综合治疗”,疗效还会大大提高。此外,治疗愈早、愈到位,治愈率也往往愈高。
误区七: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属于精神类用药,吃了不能停
多动症用药后,一般在患儿症状和功能完全缓解1年以上后,可在医生慎重评估其症状、共患病和功能等各方面表现后谨慎尝试停药,停药之后,建议至少每半年回诊一次,以确认生活状态是否已恢复到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