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静脉内瘘 延长透析患者“生命线”

呵护静脉内瘘 延长透析患者“生命线”
作者:​彭丽   单位:中江县人民医院
466

引言:生命线的重要性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延续生命的关键治疗。而动静脉内瘘(AVF),作为透析患者的首选血管通路,被誉为维持其生存的“生命线”。这条通道的通畅与否,直接决定了透析效率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建立后的精心护理与科学维护,是保障这条宝贵“生命通道”长期、有效使用的根本前提。

术后早期护理:为“生命线”奠基

术后初期是内瘘(AVF)功能建立的关键期,需悉心呵护:

伤口观察与保护: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留意渗血、红肿、剧痛。绝对避免术肢受压:禁止在此侧测血压、抽血、输液、提重物、佩戴首饰、枕于头下睡觉,睡眠时避免术侧卧位。

2.促进成熟与功能锻炼:

了解内瘘成熟需48周。注意肢体保暖,促进血液循环。

遵医嘱进行握力球锻炼(通常在术后2448小时开始,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刺激血管扩张与强化。

每日自查23次:手指轻触吻合口及血管走行区,感受持续性“猫喘样”震颤;用耳朵或听诊器倾听清晰、持续的“嗡嗡”样血管杂音。两者存在是通畅的重要标志。

3.疼痛与肿胀管理:轻微疼痛肿胀属正常,可遵医嘱抬高术肢(高于心脏水平)缓解。警惕异常信号:如术肢突发剧烈疼痛、苍白、发凉、麻木或感觉异常,提示可能血液循环障碍(如窃血或血栓),需立即就医!

日常维护:守护“生命线”畅通

内瘘成熟后,持续精心的日常维护是保障其长期通畅的核心:

1.清洁与防感染:

透析前:务必彻底清洗术肢皮肤。

日常生活中:保持内瘘区域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出现皮肤破损、红、肿、热、痛或渗液等感染迹象,立即就医。

2.严防压迫与损伤:

绝对禁止在内瘘侧肢体测血压、输液、抽血。

避免佩戴手表、手镯等饰物,穿着宽松衣袖。

避免:术肢长时间下垂、提举重物(>5kg)、剧烈活动(如用力甩臂)。

严防碰撞、割伤等外伤。

3.坚持自我监测:

每日必查:用手指轻触吻合口及血管,感受持续有力的“震颤”(如猫喘);用耳朵或听诊器贴近,聆听清晰、连续、低调的“嗡嗡”杂音。观察血管充盈度、有无异常膨出。

警惕信号:震颤/杂音减弱、消失、变高调,或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加剧、搏动包块、肢体远端发凉/苍白,必须立即报告医护人员!

4.皮肤与穿刺点护理:

透析后按压:指腹按压穿刺点(非捆扎),力度适中(止血且能摸到震颤),时间充分(通常1015分钟)。

愈合期保持针眼干燥清洁。避免在穿刺区域使用刺激性药膏。

皮肤干燥时,可涂抹温和无刺激的润肤剂(避开未愈合针眼)。

常见问题识别与应对:及时挽救“生命线”

1.狭窄:震颤减弱、杂音变高调/消失、穿刺困难、透析血流量不足。应对:尽早就诊,常需血管造影及球囊扩张术(PTA)。

2.血栓形成:震颤与杂音突然完全消失,血管变硬、无搏动。应对:立即紧急就医!是血管通路急症,需溶栓或手术取栓。

3.感染:局部红、肿、热、痛、脓液,可伴发热。应对:立即就医,需抗生素治疗,严重时需手术清创或移除移植物。

4.动脉瘤/假性动脉瘤:血管局部异常膨大、变薄。应对:严格避免膨出部位受压或撞击,咨询医生评估风险,必要时手术修复。

5.窃血综合征:术肢手指发凉、苍白、麻木、疼痛。应对:及时就医评估血流情况,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核心原则:早识别、早报告、早处理是挽救内瘘的关键!患者需熟知上述症状,一旦怀疑,立即联系透析中心或急诊。

医患协作:共同维系“生命线”

1.患者/家属:主动学习护理知识,严格遵守规范(自查、避压、清洁),发现异常立即报告。

2.医护人员:提供专业指导与教育,规范穿刺操作,定期评估内瘘功能(查体、超声、血流量监测),及时干预并发症。

3.核心:畅通沟通与互信合作,是早期发现问题、有效处理、保障内瘘长期畅通无阻的基石。

结语:持之以恒,守护生命

动静脉内瘘是透析患者的生命所系。唯有持之以恒的精心护理、科学维护、敏锐监测与紧密医患协作,方能保障这条“生命通道”的长期畅通,守护患者生命之光。

2025-08-1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