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致椎体骨折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骨质疏松致椎体骨折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作者:​李晓斌   单位: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 骨科
37

在中老年人群中,骨质疏松是常见的骨骼疾病,由它引发的椎体骨折让许多人痛苦不堪。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显著上升,女性尤为突出,椎体骨折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很多人以为椎体骨折是“意外摔伤”导致的,却没意识到背后隐藏的骨质疏松问题。事实上,骨质疏松会让骨骼变得脆弱,即使是弯腰捡东西、咳嗽这样的轻微动作,都可能引发椎体骨折。因此,了解二者关系,做好预防,远比骨折后再治疗重要得多。

骨质疏松为何会导致椎体骨折

骨骼像一座坚固的大厦,由无数“骨小梁”支撑,这些骨小梁密集且有韧性,能让骨骼承受一定压力和冲击力。而骨质疏松会破坏这座 “大厦”,让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骨骼密度和强度下降,变得像被虫蛀过的木头一样脆弱。

椎体是脊柱的重要部分,承担着身体大部分重量,日常活动中时刻承受压力。当骨质疏松发生时,椎体骨量流失、强度降低,原本能轻松承受的压力成了“负担”。比如老年人弯腰搬一盆花,或从椅子上起身时用力稍猛,椎体就可能因无法承受瞬间压力而发生压缩性骨折。这种骨折往往没有明显外伤史,容易被忽视,却会给身体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椎体骨折的危害

椎体骨折看似只是骨骼问题,实则会对全身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首先,疼痛难忍。骨折后,患者腰背部剧烈疼痛,翻身、起床等体位改变时痛感加剧,严重干扰睡眠与日常活动。其次,脊柱变形。椎体骨折后高度降低,多个椎体受累会导致驼背、身高变矮,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压迫胸腔和腹腔,引发呼吸困难、食欲下降等问题。再者,行动受限。患者因疼痛减少活动,导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加重,形成恶性循环。长期卧床还易引发肺炎、褥疮、静脉血栓等致命并发症。另外,心理压力剧增。患者因疼痛与行动不便,常陷入焦虑、抑郁情绪,不愿社交,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预防骨质疏松,远离椎体骨折

既然骨质疏松是导致椎体骨折的“元凶”,做好其预防工作,就能从源头上降低椎体骨折风险。

补充关键营养素。钙:作为骨骼主要成分,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日摄入1000~1200毫克。可多食用牛奶、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不足时遵医嘱补充钙剂。维生素D:能促进钙吸收,每日晒15~20分钟太阳(避开强光)即可合成。也可从深海鱼、蛋黄中摄取,必要时补充制剂。

坚持适度运动。推荐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避免剧烈运动及过度弯腰、负重,以防损伤骨骼。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吸烟抑制骨形成,饮酒需控制量(男性≤25g/天,女性≤15g/天)。控饮咖啡与碳酸饮料:过量饮用会影响钙吸收,应适量饮用。维持健康体重:避免过度节食,合理体重有助于刺激骨形成。

关注特殊人群。女性绝经后,因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量流失加快,是骨质疏松高发人群,要格外注意预防,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激素替代疗法或其他措施。老年人因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活动量减少等,也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除补充营养和运动外,要注意预防跌倒,比如在家中安装扶手、防滑垫,穿防滑鞋等,降低因跌倒导致椎体骨折的风险。

定期检查。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女性绝经后和65岁以上男性,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了解骨骼健康状况。若发现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干预,防止病情进展。

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骨折,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困扰,而做好预防就能有效避免这种痛苦。从补充营养、坚持运动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每一个环节都关乎骨骼健康。希望大家重视骨质疏松预防,尤其是中老年人和高危人群,主动行动,让骨骼保持强健,远离椎体骨折威胁,安享健康生活。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