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破解法

血透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破解法
作者:​刘埝   单位:​泸州市古蔺县中医医院
3266

一、血透治疗与并发症的全景解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的重要替代治疗,通过透析器半透膜清除尿毒素、多余水分及废物,并维持酸碱与电解质平衡。虽然能延续生命、改善症状,但患者需长期依赖机器,反复经历体液和内环境的快速变化,易引发急性并发症(如低血压、肌肉痉挛、透析不均衡综合征、过敏反应等)和慢性并发症(如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肾性骨病、慢性心衰、贫血、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等)。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慢性肾衰多肾精亏损、气血不足,血透虽能“清浊”,却易耗气伤阴、动血伤络,若调护不当更易气血失衡。中西医结合借助现代医学的精准干预与中医的整体调节、辨证施治,可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提升透析耐受性与生活质量,已在越来越多肾脏病中心推广。

二、常见血透并发症的西医解析与中医病机

低血压是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常因超滤过快、血容量骤降、血管张力不足等引起,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出汗、恶心甚至意识丧失。中医认为属“气虚不能摄血”或“阳虚失温”,透析引起气血平衡失调。肌肉痉挛多与低钠、低钙及局部供血不足相关,中医属“痉病”“筋挛”,因阴血不足或寒湿阻滞所致。透析不均衡综合征多见于首次透析或毒素极高者,西医解释为渗透压失衡致脑水肿,中医则视为“清浊太急,伤及正气”。慢性并发症方面,肾性骨病因钙磷代谢紊乱、继发甲状旁腺亢进引起,中医属“骨痿”“骨痹”,与肾精亏损有关;贫血多因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失血或铁缺乏,中医属“气血两虚”;长期透析患者免疫力低下、易感染,中医称为“正虚邪恋”,需扶正祛邪并举。

三、中西医结合的急性并发症破解法

低血压时,西医主张立即停超滤、平卧抬高下肢、静脉补液,并酌情用血管活性药,调整透析参数及钠浓度;中医可透析前温阳益气(如姜枣汤),透析中针刺足三里、气海、关元,急者加人中、百会,透析后服生脉饮或参附汤以固护气阴。肌肉痉挛,西医补钙镁、调透析液并热敷按摩;中医针灸阳陵泉、承山等穴,配合食疗如桑寄生杜仲汤,补肝肾、舒筋活络。透析不均衡综合征,西医通过延长透析时间、减少尿素清除量、高钠液预防;中医用参麦、生地、麦冬配石菖蒲、远志养阴益气、安神醒脑。过敏反应,西医用抗组胺药或激素,中医辅以防风、荆芥、蝉蜕等祛风止痒。

四、中西医结合的慢性并发症防治

贫血,西医用促红素、铁剂及维生素补充;中医用八珍汤、当归补血汤补气养血。肾性骨病,西医调控钙磷、补活性维生素D,必要时手术;中医补肾填精、强筋壮骨,辅以太极、八段锦。营养不良与免疫低下,西医行营养支持并纠正代谢紊乱;中医健脾益气(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并用黄芪、灵芝增强免疫。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西医对症处理;中医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桃红四物汤、丹参、三七)。慢性心衰,西医用利尿剂、β阻滞剂、ACEI/ARB;中医补气养心、温阳利水(真武汤、炙甘草汤)以改善心功能。

五、生活管理与身心调养

减少血透并发症离不开日常自我管理。饮食需低盐(每日不超过3–5克)、限制高钾高磷食物、控制饮水量,蛋白质以优质来源为主并遵医嘱调整。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八段锦有助于血液循环与心肺功能。心理调适同样重要,可通过静坐冥想、导引吐纳等中医情志调护缓解焦虑抑郁。严格预防感染,尤其是血管通路护理要无菌,透析后注意穿刺口观察;可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煎水外洗辅助抑菌。规律复查、调整透析方案、合理用药与中药调养,是维持长期稳定的关键。

结语

血液透析虽能延续生命,但并发症难以避免。单纯西医能快速应急却难改善整体状态,单纯中医又不能替代毒素清除;中西医结合可兼顾急性期稳定与慢性期体质改善,延缓病情、提高生活质量。保持乐观心态、规范透析、科学饮食运动并配合中医调养,是走好透析之路的保障。未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理念与临床证据的深化,该模式有望成为并发症防治的重要标准,让更多患者受益。

2025-08-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