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它由冠状动脉内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冠心病患者已超1100万,且呈年轻化趋势。如何科学防治冠心病?专家结合临床研究与患者案例,总结出以下关键策略。
一、饮食:从源头控制风险
“一顿高脂大餐可能直接诱发心绞痛。”北京协和医院李教授指出,饮食与冠心病风险密切相关。 控盐限油: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警惕酱油、腌制食品中的“隐形盐”;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烹调油控制在25-30克。 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水果中的可溶性纤维能结合胆固醇,降低吸收。建议每日摄入500克蔬菜、200克水果,主食1/3为粗粮。 远离添加糖:含糖饮料会升高血脂,建议用白开水、淡茶代替,少吃加工零食。
二、运动:给血管“松绑”
“运动对心脏的益处堪比药物。”上海瑞金医院王医生强调。
有氧运动为主:快走、游泳等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时能说话但不能唱歌),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 避免久坐: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研究显示,久坐超8小时者,即使运动达标,风险仍增加27%。 患者需个性化方案:稳定期冠心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包括热身、有氧、力量训练和放松。
三、戒烟限酒:拆除“定时炸弹”
“吸烟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危害超过高血压和高血脂。”
吸烟:一根烟缩短寿命11分钟:尼古丁会升高血压、心率,一氧化碳加重心肌缺氧。吸烟者发病率是非吸烟者的2-4倍,任何年龄戒烟都能获益。 饮酒:无“安全剂量”:酒精会损伤心肌细胞,长期饮酒升高血压、血脂。专家建议冠心病患者完全戒酒,健康人群每日酒精不超过15克(约350毫升啤酒)。
四、控制“三高”:慢性病管理是核心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冠心病的“三大帮凶”。
血压管理:一般患者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需更低(130/80mmHg),降压需循序渐进。 血糖调控:糖尿病患者需关注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目标值一般≤7%,饮食可采用“手掌法则”(每餐1拳主食、1掌蛋白、2拳蔬菜)。 血脂干预: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需降至1.8mmol/L以下,他汀类药物是首选,但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五、心理平衡:压力是“隐形杀手”
“焦虑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成都华西医院周医生提醒,长期精神紧张者风险增加40%
情绪急救法:压力来袭时,尝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重复3次),每天10分钟深呼吸可降低压力激素水平。 社交支持:缺乏社交者风险增加29%。建议退休后保持至少3个密切社交关系,加入兴趣小组或参与志愿服务。
六、定期筛查:早发现是“救命符”
“很多患者心梗才确诊,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南京鼓楼医院陈主任惋惜道。
高危人群筛查:40岁以上每年体检,检查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吸烟、肥胖或有家族史者需加做颈动脉超声、冠脉CTA。 警惕非典型症状:女性患者常表现为胸闷、乏力,易被误诊为胃炎;不明原因牙痛、下颌痛也可能与心绞痛相关。 急救知识:怀疑心梗时立即拨打120,非过敏者嚼服阿司匹林300毫克。研究显示,心梗后2小时内开通血管,死亡率可降低50%。
结语:防治需贯穿全生命周期
冠心病虽可怕,但90%的病例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预防。专家呼吁,防治需贯穿全生命周期:青少年培养健康习惯,中青年控制危险因素,老年期规范治疗慢性病。记住,每一次健康选择,都是在为心脏“存钱”;每一次放纵,都可能成为压垮血管的“最后一根稻草”。从今天起,管住嘴、迈开腿、戒烟限酒、保持好心情,让心脏跳动的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