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如何精准“定位”疼痛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如何精准“定位”疼痛
作者:​雷娟   单位:成都市青羊区新华少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56

作为麻醉科医生,我经常被患者问到:“医生,这个手术一定要全身麻醉吗?有没有其他选择?”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这项如今已较为普及的麻醉技术,虽不再是新兴的尖端手段,却因对疼痛的精准“定位”能力,成为临床中缓解手术疼痛的重要选择。它就像为疼痛装上了专属“定位系统”,让我们能清晰锁定疼痛源头、精准“打击”不适,在高效控痛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护着患者的安全。

从“盲穿”到“精准打击”的技术革命

神经阻滞并非新技术,但传统方法高度依赖医生的经验和解剖知识,我们称之为“盲穿”时代。

医生需根据患者体表标志估计神经走向,再通过患者报告的异感或肌肉反应判断针头位置。这不仅让患者感到焦虑,效果也因医生经验差异而参差不齐。

超声引导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超声波能实时显示皮下神经、血管和肌肉的结构,为医生提供清晰的“导航图”。现在,我们不再“盲目前进”,而是能在屏幕上清晰看到目标神经的形状、大小及周围结构,实现从“盲穿”到“精准打击”的转变。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工作原理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工作原理简单却极为有效。我们使用高频或低频探头,如同给身体安装了一个“活体显微镜”,能清晰显示皮下10厘米范围内的结构。操作中,患者可与我们交流,大大减轻了焦虑感。

确定目标神经后,我们将穿刺针在超声引导下缓慢推进,实时观察针尖位置和局部麻醉药的扩散情况。局部麻醉药围绕神经形成“药物袖套”,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的传递。

精准“定位”疼痛的临床应用

在慢性疼痛治疗中,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兼具诊断与治疗功能,可精准阻断疼痛信号并明确来源。例如,针对颈椎病或胸椎问题引起的疼痛,医生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对特定神经根进行精确阻滞,有效控制疼痛,避免非针对性麻醉的副作用。

在手术麻醉中,该技术尤其适用于高龄或合并症较多的患者。以髋关节置换为例,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配合轻量全麻,不仅提升手术安全性,还能显著减轻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及相关风险,加快患者康复。

安全性:技术升级带来的保障

许多患者对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存在疑虑,尤其是对穿刺操作的恐惧。超声引导技术通过三大核心优势大幅提升了安全性:

1.实时可视化:医生可全程观察穿刺针路径,避免误入血管或过度接近神经,减少意外损伤风险;

2.精准剂量控制:通过动态观察药物扩散范围,可优化用药量,降低药物过量或分布不均导致的并发症;

3.适应症扩展:对解剖标志不清晰的患者(如肥胖者),超声能穿透皮下组织,清晰显示深部神经结构,提升操作成功率。

个性化麻醉:为每位患者量体裁衣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另一突出优势是能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治疗。通过超声实时显示的图像,我们能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解剖结构差异,调整穿刺路径和药物注射方案。

这种个性化在儿童、老年患者中更为重要。儿童神经位置与成人有差异,老年患者常伴有退行性变,超声引导让我们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未来展望:不断拓展的应用前景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仍在不断发展。近年来,我们看到了令人兴奋的新进展:一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AI算法能自动识别神经结构,辅助医生确定最佳穿刺路径;二是超声融合技术的出现,能将实时超声图像与预先采集的CT或MRI图像融合,提供更全面的三维解剖信息;三是便携式超声设备的普及,使神经阻滞技术不再局限于手术室,可在门诊、急诊甚至ICU中开展。

结语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代表了现代麻醉学的精准化趋势。它不仅提高了我们治疗疼痛和提供麻醉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舒适的医疗体验。作为麻醉科医生,我们有责任将这样的先进技术介绍给更多患者。如果您正遭受疼痛困扰,或对麻醉方式有顾虑,不妨咨询专业的麻醉科医生,了解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是否适合您。

在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精准医疗技术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让医疗变得更加人性化、个体化、安全有效。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