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并非“突袭” 科学防癌是关键

癌症并非“突袭” 科学防癌是关键
作者:黄艳萍   单位: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11220

癌症作为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生与发展通常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长期累积的过程,而非偶然的“突然袭击”。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癌症的本质是“细胞失控增殖”,具备侵袭性与转移性两大生物学特征。因此,推动科学防癌理念的普及,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认知、掌握可行的预防与早期干预方法,对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癌症:从诱因到早期信号

1.诱因解析: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癌症的发生是遗传、环境、行为等多种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可分为不可控与可控两类。

(1)不可控因素

遗传因素:约5%~10%的癌症与遗传性基因突变有关,如BRCA1/2基因突变显著提高乳腺癌和卵巢癌风险。

年龄因素:随年龄增长,细胞修复能力下降,突变累积增加,50岁以上人群占新发癌症病例的70%以上。

免疫状态:免疫缺陷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术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其癌症发生风险较普通人高3~5倍。

(2)可控因素

生活方式:吸烟、酗酒、高脂饮食、蔬果摄入不足、缺乏运动、长期熬夜等。

感染因素: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相关,幽门螺杆菌增加胃癌风险,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是肝细胞癌的主要诱因。

环境暴露:长期接触PM2.5、石棉、苯、甲醛及电离辐射者,肺癌、白血病等风险显著上升。

慢性炎性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可演变为结直肠癌,慢性胃炎可能进展为胃癌,提示“炎症→癌变”链条的存在。

2.早期症状: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

早期癌症常表现为轻微、非特异性的症状,但仍具有一定规律可循:

持续性异常表现:如超过2周的刺激性干咳(警惕肺癌);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需排查结直肠癌);乳房无痛、质硬、边界不清的肿块(应怀疑乳腺癌)。

不明原因消瘦:3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5%,尤其伴随乏力、食欲不振,需警惕肝癌、胰腺癌、胃癌等。

异常出血:如痰中带血(肺癌)、便血或黑便(结直肠癌)、非经期或接触后阴道出血(宫颈癌)。

体表变化:皮肤或巩膜黄染(肝癌)、皮肤痣的ABCDE特征变化(不对称、边缘不规则、颜色不均、直径>6mm、近期扩大,警惕黑色素瘤)、乳头溢液或乳房皮肤呈“橘皮样”改变(乳腺癌)。

关键提示:40岁以上人群如出现持续2周以上不明原因症状,或发生无法解释的疼痛(如头痛、骨痛),应尽早就医进行系统检查。

日常防癌策略:从预防到早筛

1.阻断致癌因素,践行“未病先防”

戒烟限酒:任何年龄戒烟均有益健康,30岁前戒烟可使肺癌风险接近非吸烟者水平。建议男性每日酒精摄入≤25克,女性≤15克。

均衡饮食:每日摄入500克新鲜蔬果(深色蔬菜占一半),推荐全谷物替代精制碳水,限制盐腌、加工肉制品及高温油炸食物。

防控感染:适龄女性接种HPV疫苗可预防约70%的宫颈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规范根治(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

环境与职业防护:新装修居室应充分通风3个月以上;职业接触致癌物(如石棉、苯)者须严格使用防护装备,并定期接受相关筛查。

2.推行早筛早诊,实现“既病防变”

宫颈癌:21-29岁女性每3年行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TCT);30岁以上建议每5年进行TCT联合HPV检测。

乳腺癌:40~49岁女性每年做一次乳腺超声;50岁以上每1~2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与超声联合检查;高风险人群应从25岁启动筛查。

结直肠癌:普通人群自45岁起每10年做一次肠镜,或每5年做CT虚拟结肠镜;有家族史者建议40岁起每5年一次肠镜。

肺癌:50岁以上且吸烟史≥30包年(或戒烟不足15年)者,应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可降低20%肺癌死亡风险。

肝癌:乙肝/丙肝携带者及肝硬化患者,每6个月进行一次肝脏超声联合甲胎蛋白(AFP)检测。

结语

癌症虽为重疾,但绝非不可战胜。它并非突如其来的“天灾”,而是长期积累的“人祸”。通过规避可控风险、践行健康生活、坚持定期筛查,我们完全有能力将癌症的“突袭”转化为“可防可控”。记住:防癌,始于当下;筛查,始于四十。唯有科学认知、积极行动,方能筑牢生命防线,守护健康人生。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