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术后 重视日常护理细节

心脏支架术后 重视日常护理细节
作者:​陈妙   单位:玉林市中医医院
31

心脏支架手术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为心脏搭建“生命通道”,但并非冠心病彻底治愈。支架植入后血管内皮需时间修复,护理不当可能引发支架内再狭窄、血栓形成,危及血管畅通。日常护理的每个细节,从用药到生活习惯,都直接影响血管健康和预后。掌握科学护理方法,才能维护支架功能,降低复发风险,让“血管通路”长久畅通。

药物管理:坚持规范用药,筑牢“防护墙”

1.抗血小板药物不能停。术后需长期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通常至少12个月,具体时长遵医嘱。这些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可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管再堵塞而引发心梗。服药期间若有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轻微出血不必紧张,出现呕血、黑便等需立即就医。

2.基础病药物要跟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需同步控制:降压药(如ACEI类)长期服用,血压控在130/80mmHg以下;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稳定斑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在1.8mmol/L以下;降糖药或胰岛素应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血糖波动损伤血管内皮。

3.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服用其他药物(含中药、保健品)前应咨询医生,以防影响抗血小板药物的效果。如某些抗生素、抗凝药可能增强出血风险,部分胃药可能降低氯吡格雷疗效。就医时主动告知支架史和用药清单,确保安全。

生活方式:细节调整,减轻血管负担

1.饮食坚持“三低一高”。以低盐(每日≤5克)、低脂(动物脂肪占比<10%)、低糖为主,增加高纤维食物(蔬菜、水果、全谷物)。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甜点,避免暴饮暴食,每餐七八分饱。可适量吃深海鱼(三文鱼、沙丁鱼),其Omega-3脂肪酸有助于保护血管内皮,但应忌生食以防感染。

2.运动应循序渐进、讲求科学。术后1~3个月以轻度活动为主,如散步(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避免快走、爬楼;3个月后可慢跑、骑自行车,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时若胸痛、胸闷、气短,立即停止休息,必要时就医。运动前最好咨询康复医生制定方案。

3.戒烟限酒,远离血管“杀手”。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斑块形成,是导致再狭窄的重要因素,必须彻底戒烟并远离二手烟。饮酒须严格限制,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25克(约啤酒750ml),女性≤15克,最好戒酒,以防刺激血管收缩、升高血压。

监测与复查:及时发现隐患,防微杜渐

1.日常指标自我监测。每天测量血压、心率并记录变化,若血压持续>140/90mmHg或<90/60mmHg,或心率>100次/分或<50次/分,需及时就医。糖尿病患者应每日监测血糖,控制在空腹≤7mmol/L、餐后2小时≤10mmol/L的范围内。同时观察有无胸痛、胸闷、乏力等血管狭窄信号。

2.定期复查不能少。术后1、3、6、12个月应定期复查,项目包括血常规(监测血小板、凝血)、肝肾功能(评估药物副作用)、血脂(尤其LDL-C)、心电图等;术后6~12个月可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检查,以明确支架及血管的通畅情况,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3.关注异常症状,及时就医。若出现持续性胸痛(超过15分钟)、呼吸困难、大汗,可能是急性心梗(支架堵塞),应立即拨打120;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穿刺部位红肿疼痛,需排查感染;若突发肢体麻木、言语不清,可能是脑卒中,需紧急就医。这些症状提示血管通路存在严重问题,延误治疗会危及生命。

心理与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助力血管健康

1.避免过度焦虑与紧张。部分患者因担心支架移位、再狭窄而焦虑失眠,这些不良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担。患者可通过与医生沟通、参加病友小组、听音乐等方式缓解焦虑,并应了解规范护理能降低相关风险。

2..家庭支持与情绪疏导。家属应给予关心和鼓励,避免过度保护或指责,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在饮食、运动方面应予以配合,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若其持续抑郁、烦躁,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因为良好的情绪对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结语

心脏支架术后护理是一场“持久战”,药物管理、生活调整、定期监测和心理调节环环相扣。任何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威胁血管的畅通,而科学的护理能降低再狭窄和血栓的风险,让支架长期有效。患者和家属需牢记护理要点,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并与医生密切沟通。如此才能守护好心脏的“生命通道”,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健康生活。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