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护理:洗澡防进水小贴士

中耳炎护理:洗澡防进水小贴士
作者:梁金梅   单位: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
102

 中耳炎是发生在中耳部位的炎症,中耳是位于鼓膜内侧的含气腔隙,包含听小骨等重要结构,主要负责声音传导。当细菌、病毒感染,或因感冒、过敏等导致咽鼓管功能异常,使得外界空气难以正常进入中耳,引发中耳负压,就容易诱发炎症。患者常出现耳痛、耳鸣、听力下降、耳内闷胀感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由于中耳与外耳道相通,洗澡时一旦耳道进水,会改变耳道内原本的弱酸性环境,削弱其自净和抗菌能力,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进而导致中耳炎病情加重或复发。因此,掌握洗澡防进水的有效方法,对中耳炎患者的康复和日常护理至关重要。接下来我们谈谈一些实用的洗澡防进水小贴士,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防护方法。

一、洗澡前的准备工作

1.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

耳塞:常见的硅胶、海绵和蜡质耳塞各有优势。硅胶耳塞柔软、密封性佳,适合多数人;海绵耳塞可塑性强,搓细塞入耳道膨胀后紧密防护;蜡质耳塞能依耳道塑形。选购时需选正规合格产品,并按耳道大小选尺寸。浴帽:优先选包裹性好、防水的款式,如带松紧带且帽檐宽的,可包裹耳朵防水流冲击。儿童浴帽要柔软、尺寸合适,避免过紧。

2.检查耳部状况

在洗澡前,患者或家属要仔细观察耳部情况。如果发现外耳道有分泌物增多、红肿、疼痛加剧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根据医生的建议决定是否适合洗澡。若只是轻微不适,可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进行洗澡,但要格外小心,避免耳部受到更多刺激。

二、洗澡过程中的防护技巧

1.调整洗澡姿势

淋浴:站在淋浴喷头侧面,避免让水流直接对着耳朵冲。洗头时,可将头部稍微倾斜,让水流顺着脸颊流下,减少进入耳道的机会。对于儿童,家长可以用一只手轻轻护住孩子的耳朵,另一只手进行清洗操作。

盆浴:尽量避免将头部完全浸入水中。如果需要清洗头发,可使用淋浴喷头进行冲洗,或者使用水瓢等工具从侧面缓慢浇水,同时保持头部适当倾斜。

2.合理使用水流

调节合适的水温与水压,水温不宜过高或过低,保持在 37 - 40℃左右为宜,过高的水温可能刺激耳部皮肤,过低则容易引起感冒。水压也不要过大,过大的水流冲击力更容易使水进入耳朵。使用花洒时,可将其与头部保持一定距离,避免近距离强水流冲击。

三、不同人群的特别注意事项

1.儿童护理要点:儿童在洗澡时往往好动不配合,家长要做好安抚工作。可以在洗澡前与孩子进行沟通,讲解洗澡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减少孩子的恐惧和抗拒。选择孩子喜欢的卡通图案浴帽和耳塞,增加他们佩戴的意愿。洗澡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动作,防止他们自行摘掉防护用品。若孩子不慎耳部进水,要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孩子因不适而哭闹抓挠耳朵,导致耳部损伤。

2.老年人护理要点:老年人可能存在听力下降、行动不便等问题。在洗澡前,要确保浴室环境安全,地面干燥防滑,安装扶手等辅助设施。帮助老年人正确佩戴耳塞和浴帽,检查是否佩戴牢固。洗澡过程中,家属要在旁边陪伴,随时提供帮助。若老年人本身耳部情况较为复杂,如耳部皮肤脆弱、有慢性炎症等,更要谨慎操作,防止因防护不当引发耳部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四、耳朵进水后的处理方法

即使做好了防护措施,有时仍可能出现耳朵进水的情况。一旦发现耳朵进水,不要用手指或其他尖锐物品去掏耳朵,这样可能会损伤耳道皮肤和鼓膜,引发感染。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单脚跳跃法:将头偏向进水一侧,使进水的耳朵朝下,然后用同侧的脚连续单脚跳跃数次,利用重力作用让水流出。

2.吸引法: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放在外耳道口,不要深入耳道内部,让棉签自然吸附耳道内的水分。也可以使用专用的吸耳器,但要按照说明书正确操作,控制吸力大小。

3.耳部按摩法:用手指轻轻按压耳屏(耳朵前方的小软骨),然后迅速松开,重复几次,通过改变耳道内的压力,促使水流出来。

如果采取上述方法后,耳朵仍有堵塞感、疼痛、耳鸣等不适症状,或者出现听力下降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检查和处理。

总之,做好洗澡时的耳部防护,是中耳炎护理的重要环节。通过正确选择防护用品、掌握合适的防护技巧,以及了解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和进水后的处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耳朵进水引发感染的风险,帮助中耳炎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2025-08-2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