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据统计,约30%-65%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症状,这不仅影响患者营养摄入,还易引发呛咳、误吸,甚至导致吸入性肺炎、窒息等严重后果。掌握科学的进食与护理方法,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相关知识与应对策略。
什么是脑卒中后吞咽困难
定义与病理机制。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即卒中后吞咽障碍,因脑部血管病变(缺血性或出血性)损伤吞咽中枢或支配吞咽的神经肌肉,致使食物从口腔到胃部的输送过程受阻。其发病与脑干延髓、双侧大脑半球等吞咽相关脑区受损有关,导致吞咽反射延迟、咽喉部肌肉协调性下降。
常见类型。主要分为口咽期和食管期吞咽障碍,口咽期障碍最为常见,表现为咀嚼成团困难、食团推送不畅或咽部肌肉收缩无力,误吸风险高;食管期障碍相对少见,主要体现为食管蠕动异常,食物通过缓慢。
吞咽困难带来的危害
直接危害。呛咳、误吸是最直接的危险,食物或唾液误入气道,轻者引发剧烈咳嗽,重者堵塞气道导致窒息。吸入性肺炎也是常见并发症,因误吸的食物或分泌物携带细菌进入肺部可引发感染,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
间接影响。长期吞咽困难会导致患者营养摄入不足,出现体重下降、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症状,削弱机体免疫力,延缓康复进程。同时,患者因进食困难产生心理负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引发吞咽困难的原因
脑部病变因素。病变部位与吞咽困难密切相关,脑干梗死或出血直接损伤吞咽中枢,导致吞咽反射消失或减弱;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影响高级神经对吞咽动作的调控,造成吞咽肌肉运动不协调,多次脑卒中发作会加重吞咽困难程度。
其他相关因素。年龄越大,吞咽功能越容易衰退,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也更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加速神经血管病变,影响吞咽功能恢复。
科学评估吞咽功能
临床筛查方法。洼田饮水试验是常用的床边筛查手段,患者端坐,饮用30毫升温水,根据饮水过程和时间分为5级,1级为正常,5级提示严重吞咽障碍。反复唾液吞咽试验则通过观察患者吞咽唾液的次数和喉结运动情况,初步判断吞咽功能。
专业检查手段。吞咽造影检查(VFSS)是诊断“金标准”,通过X线观察吞咽不同性状食物的动态过程,明确障碍部位和程度。纤维内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则利用内镜直接观察咽喉结构和吞咽运动,适用于无法耐受吞咽造影的患者。
科学进食与护理策略
调整进食姿势。患者进食时尽量取坐位,上身前倾30°-60°,头部稍前屈,以利用重力减少误吸。无法坐起者,应将床头抬高60°,头偏向健侧。
选择合适食物。根据吞咽功能选择食物质地,轻度障碍可进食浓稠半流质,如米糊;中重度患者适合果冻状食物,应避免稀水、碎渣食物。食物温度以38℃-40℃为宜。
掌握进食技巧。每次进食量以1-2汤匙(5-10毫升)为宜,应缓慢喂食,待患者完全咽下后再给下一口。鼓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以清除残留食物。呛咳严重者可采用“点头样吞咽”等特殊方法。
康复训练与长期管理
吞咽康复训练。基础训练包括口腔肌肉训练(鼓腮、吹口哨等)、咽喉部肌肉训练(冰刺激咽后壁)和呼吸训练,以改善吞咽相关肌肉力量与协调性。治疗性训练如门德尔松手法,可增强吞咽力量。
定期评估与随访。患者出院后需定期复查,评估吞咽功能恢复情况并调整方案。家属要密切观察进食状况,如出现呛咳加重等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促进恢复。
结束语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虽带来挑战,但通过科学评估、正确护理和系统康复训练,可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生活质量。患者和家属应重视该问题,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助力患者顺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