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前,护士会在患者身上贴各种 “小贴纸”—— 有的贴在手腕上,有的贴在胸口,有的贴在手术部位。这些看似普通的贴纸,其实是术前护理的 “隐形助手”,每一张都藏着保障手术安全、提升护理效率的小心思,是连接患者、护士与手术团队的重要纽带。
一、身份识别贴:手术安全的 “第一道锁” 手腕上的身份识别贴是最醒目的 “小贴纸”,上面印着患者姓名、住院号、手术名称等关键信息,就像患者的 “手术身份证”。护士在术前核对、手术室交接、术后护理时,都会反复核对贴纸上的信息,确保 “对的患者做对的手术”。
这种贴纸采用防水材质,即使术前擦身、术中出汗也不会脱落,字迹能保持清晰 72 小时以上。对于意识不清或儿童患者,除了手腕,还会在脚踝额外贴一张,双重保险避免身份核对失误。这张贴纸虽小,却是防范 “错接患者、错做手术” 的核心防线,每一次核对都藏着对患者安全的极致守护。
二、手术部位标记贴:精准定位的 “导航标” 手术部位的标记贴(或用专用记号笔配合贴纸固定)是避免 “开错刀” 的关键。护士会根据手术通知单,在患者清醒时共同确认手术部位 —— 比如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在右上腹贴一张带 “√” 的标记贴;做单侧膝关节置换时,在手术侧膝盖贴一张带箭头的贴纸。
标记贴的位置有严格要求:必须贴在手术切口附近 5 厘米内,避开瘢痕、皮肤褶皱和毛发区域,确保术中消毒后仍清晰可见。对于双侧器官(如肾脏、眼睛)或对称部位(如四肢),标记贴会用不同颜色区分(左侧蓝色、右侧红色),还会让患者自己指认并确认,这种 “双人核对 + 患者参与” 的流程,把定位误差降到零。
三、电极片贴:生命监测的 “信号站” 胸口贴的电极片是连接心电监护仪的 “桥梁”,通常有 3-5 片,分别贴在右锁骨下、左乳头外侧、左下腹部等特定位置。这些贴纸自带导电凝胶,能精准捕捉心脏电活动信号,转化为监护仪上的心电图波形。
护士贴电极片时会先清洁皮肤(去除油脂和汗液),确保贴纸与皮肤紧密贴合,避免信号干扰。术中这些贴纸会持续工作,实时监测心率和心律变化,一旦出现异常能立即报警,是手术中 “无声的哨兵”。
四、防压疮贴:皮肤保护的 “缓冲垫” 手术时间超过 2 小时的患者,骨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会贴上防压疮贴。这种贴纸由透气海绵和硅胶层组成,像给皮肤穿上 “防护衣”,能分散手术中身体受压的压力,减少局部皮肤缺血损伤。
护士贴防压疮贴时会避开皮肤破损处,确保贴纸边缘超出受压部位 2 厘米以上,用手轻轻按压使贴纸与皮肤完全贴合,避免褶皱。术后移除时会从边缘慢慢剥离,防止损伤脆弱皮肤。
五、静脉通路固定贴:输液安全的 “固定锚” 手背或前臂的静脉留置针固定贴,是保障术中输液、给药的 “生命线”。这种透明贴采用透气防水的聚氨酯材质,能完全覆盖穿刺点和留置针肝素帽,既固定导管不脱落,又便于观察穿刺点是否有渗血、肿胀。
护士贴固定贴时会先塑形:让患者手臂自然放松,贴纸中间对准穿刺点,从中心向四周抚平,避免产生气泡,边缘要超出导管根部 1 厘米以上。对于躁动患者,还会在透明贴外再缠一层弹性绷带,形成 “双重固定”,防止术中导管脱出导致给药中断。这种 “牢固 + 可视” 的固定方式,确保急救药物能在 3 秒内直达血管。
六、过敏警示贴:风险防范的 “预警灯” 对麻醉药物、抗生素或胶布过敏的患者,会在床头和病历夹上贴醒目的过敏警示贴(通常为黄色),同时在手腕识别贴旁加贴一张微型过敏贴,上面用符号标注过敏原(如青霉素用 “P”,乳胶用 “L”)。
这些术前 “小贴纸”,每一张都对应着标准化流程,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护理智慧。它们无声无息地贴在患者身上,却在手术全程传递着关键信息、防范着潜在风险、守护着患者安全。护士贴好每一张纸的动作里,藏着的是 “万无一失” 的职业追求,让患者在不知不觉中,被专业与细致温柔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