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在人体复杂精妙的消化系统中,胆总管犹如一条重要的“运输通道”,负责将肝脏分泌的胆汁输送至十二指肠,助力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然而,当胆总管内出现结石时,这条“通道”就可能被堵塞,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胆总管结石取石手术,便成为疏通这条“生命通道”的关键手段。
胆总管结石的“来龙去脉”
1.成因
胆总管结石的成因较为复杂,主要涉及:胆汁成分异常(例如长期高脂饮食导致胆固醇水平升高)、胆道感染(细菌炎症产物促进结石形成)以及先天性胆管狭窄或畸形引起的胆汁淤积。
2.症状
在疾病初期,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右上腹或上腹部的绞痛(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以及发热、寒战等感染症状。
诊断“利器”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常用方法,检查能显示结石大小、数量及位置,具有无创、便捷、价格低廉等优点,是初步筛查首选,但对小结石或受肠道气体干扰部位可能漏诊。
CT检查:CT检查能提供详细图像,通过断层扫描清晰显示结石与胆管、周围组织关系,对超声难以发现的小结石或复杂部位结石诊断价值高,但有辐射且费用较高,多用于超声发现问题后的进一步明确诊断。
M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是专门观察胆管和胰管的磁共振技术,无需造影剂即可清晰显示胆管树形态,对胆总管结石诊断准确率极高,能明确结石部位、大小、数量及胆管梗阻程度,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取石“兵法”
1.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
手术时,医生将十二指肠镜经口腔插入,通过食管、胃到达十二指肠降部,找到十二指肠乳头后,经乳头插入造影导管,注入造影剂,使胆管和胰管显影,明确结石位置。然后,通过十二指肠镜的工作通道插入取石器械,如取石网篮或球囊,将结石取出。ERCP取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尤其适用于胆总管中下段结石,患者术后一般2-3天即可出院。但该手术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如急性胰腺炎、胆管炎等,需要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谨慎操作,并做好术后观察和处理。
2.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
手术时,医生在患者腹部做几个小孔,通过这些小孔插入腹腔镜及操作器械。腹腔镜可将腹腔内的情况清晰显示在屏幕上,医生借助操作器械在直视下切开胆总管,用取石器械取出结石,然后缝合胆总管。LCBDE创伤相对较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一般比传统开腹手术短。对于复杂的胆总管结石,如结石较大、数量较多或合并胆管狭窄等情况,手术难度较大,可能需要中转开腹手术。
3.传统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术
医生在患者右上腹做一个较大的切口,直接进入腹腔,暴露胆总管,切开胆总管后取出结石。这种手术方式视野清晰,能直接处理复杂的结石情况,对于结石较大、嵌顿紧密或合并胆管严重病变的患者,开腹手术更为可靠。然而,开腹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患者住院时间长,且术后切口感染、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传统开腹手术的应用逐渐减少,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预防“秘籍”
健康饮食: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是预防胆总管结石的关键。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有助于胆汁的正常排泄,减少结石形成。同时,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尤其要吃早餐,因为空腹时间过长会导致胆汁在胆囊内过度浓缩,增加结石风险。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对于患有胆囊炎、胆管炎等胆道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控制炎症,防止病情进展引发结石。此外,一些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血脂,因为这些疾病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也有一定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