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这几步,快速认出脑卒中,关键时刻能救命

记住这几步,快速认出脑卒中,关键时刻能救命
作者:陈艳芳   单位: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2861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约70%的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然而,脑卒中的救治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发病后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降低致残率。因此,快速识别脑卒中症状并立即采取行动,是挽救生命、减少后遗症的关键。

一、脑卒中的“预警信号”:记住这5大核心症状

脑卒中的症状通常突然出现,且可能涉及多个身体系统。掌握以下核心症状,能帮你快速判断是否发生脑卒中:

面部不对称:让患者微笑或露出牙齿,观察两侧面部肌肉是否对称。若一侧嘴角下垂、无法闭紧眼睛或出现单侧眼睑下垂,提示面部神经受脑卒中影响。例如,患者可能原本对称的面部突然变得“歪斜”,类似“口角向一侧耷拉”的表现。

肢体无力:让患者平举双臂,保持10秒以上。若一侧手臂逐渐下垂、无法抬起,或行走时拖步、无法单腿站立,提示大脑运动功能区缺血。这种无力感可能仅限于手臂,也可能蔓延至腿部,甚至导致半身瘫痪。

言语障碍:让患者重复简单句子(如“今天天气很好”)。若出现发音不清、用词错误、答非所问或完全无法表达,提示语言中枢受损。患者可能突然“口齿不清”,或“想说却说不出来”,甚至听不懂他人说话。

突发剧烈头痛:若头痛如“雷劈”般突然发作,多位于后枕部或全头部,并伴随呕吐、意识模糊,需警惕出血性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头痛常被描述为“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与偏头痛的搏动性疼痛有明显区别。

平衡失调:患者可能出现醉酒样步态、手指鼻尖试验不准(如无法准确触碰自己的鼻子)或闭目站立困难。这些症状提示小脑或脑干缺血,易被误诊为耳石症,需结合其他体征判断。

二、现场急救“黄金4步”:争分夺秒,挽救生命

发现疑似脑卒中症状后,立即采取以下措施,可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拨打急救电话:第一时间拨打120,明确告知调度员“疑似脑卒中”,并准确描述症状和发病时间。例如:“患者突然口角歪斜、右侧手臂无力,发病约10分钟。”

保持正确体位:将患者平躺,头部稍抬高15-30度,以利于呼吸;若患者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导致窒息。避免随意搬动患者,尤其是不要摇晃头部或强行扶起,以防加重病情。

记录关键时间:准确记录症状出现的时间,这对医生判断是否适合溶栓治疗至关重要。例如,若患者在发病后3小时内到达医院,溶栓治疗的效果最佳。

避免“好心办坏事”:不要给患者喂食、喂水或服药,以防呛咳或药物相互作用;不要等待症状“自行缓解”,脑卒中不会自愈,延误治疗会导致脑细胞不可逆死亡;不要自行开车送医,救护车能更快对接卒中中心,节省抢救时间。

三、高危人群:这些“信号”更需警惕

脑卒中并非“突然袭击”,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患者,以及吸烟、酗酒、肥胖者)常出现“前兆症状”,包括:

短暂性视力障碍:单眼或双眼突然发黑、视物模糊,数秒至数分钟后恢复;

哈欠连天:无疲倦、睡眠不足的情况下,频繁打哈欠,提示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

鼻出血:中老年人鼻出血,尤其是血压波动时,可能是脑卒中的“警报信号”;

精神改变:性格突然变得沉默寡言、烦躁不安,或出现短暂性判断力障碍、智力衰退。

若高危人群出现上述症状,即使症状轻微或短暂,也应立即就医检查。

四、预防脑卒中:从“治未病”开始

脑卒中的预防需从控制危险因素入手:

管理“三高”: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遵医嘱服药,将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

健康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戒烟限酒;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1-2年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有家族史者需加强血脂监测。

脑卒中的救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记住“5大核心症状”和“黄金4步急救法”,不仅能挽救生命,更能减少后遗症,让患者重归正常生活。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掌握这些救命知识——关键时刻,你的一次转发,可能拯救一条生命!

2025-08-0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