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段抬高?警惕心梗的“红色警报”

ST段抬高?警惕心梗的“红色警报”
作者:孟庆慧   单位: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枣庄中心医院
531

当体检或就医时,心电图报告单上“ST段抬高”的字样,往往会让人心头一紧。作为心脏健康的关键指标之一,ST段抬高不仅是一个专业术语,更是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发出的“红色警报”。了解它背后的医学意义,掌握应对方法,能为抢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要理解ST段抬高为何与心梗密切相关,需先从心脏的电活动说起。心脏就像一座精密的“发电厂”,每次跳动都依赖于电信号的有序传导。在心电图上,ST段代表心室肌细胞从去极化到复极化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正常情况下,它处于相对平稳的基线水平。而当冠状动脉突然发生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血管急性阻塞时,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无法正常完成电活动,此时心电图上的ST段就会异常抬高,如同亮起一盏“警示灯”。

心梗引发的ST段抬高具有鲜明特点。通常,这种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像一座陡峭的小山凸起于心电图波形中,且往往出现在对应梗死部位的导联上。例如,前壁心肌梗死时,V1-V6导联的ST段会抬高;下壁心肌梗死则表现为Ⅱ、Ⅲ、aVF导联ST段异常。更危险的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急骤,若未及时开通阻塞血管,心肌细胞会在短时间内大量坏死,导致心脏收缩功能受损,引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据统计,心梗发生后,每延迟1小时治疗,患者死亡率就会增加7.5%,因此识别ST段抬高的“警报”尤为关键。

除了心梗,其他情况也可能导致ST段抬高。如变异性心绞痛发作时,冠状动脉痉挛会引起暂时性ST段抬高,但症状缓解后可恢复正常;急性心包炎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为弥漫性ST段抬高,呈凹面向上型,与心梗的弓背向上型有明显区别;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生理性变异,多见于年轻人,其ST段抬高通常固定存在,且不会伴随胸痛等不适症状。所以,发现ST段抬高时,医生还需结合患者的症状、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检测结果等综合判断,才能明确病因。

一旦怀疑发生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争分夺秒的救治至关重要。患者出现持续性胸痛、胸闷,伴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原地坐下或躺下休息,并第一时间呼叫急救电话。等待期间,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但如果服用3次后症状仍未缓解,需警惕心梗可能,切勿再盲目用药。抵达医院后,医生会通过急诊心电图、抽血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等快速确诊,随后采取静脉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者通过药物溶解血栓,后者则使用支架撑开阻塞血管,两种方法都旨在尽快恢复心肌血流,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

预防心梗导致的ST段抬高,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吸烟者应尽早戒烟,因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肥胖人群要通过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减重,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同时,避免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保持心态平和,定期体检监测心电图和心脏功能。

ST段抬高如同心脏发出的“红色警报”,读懂它、重视它,既是对生命健康的负责,也是为心脏筑起的一道坚实防线。只有掌握科学知识,做好日常预防,才能在危急时刻化险为夷。

2025-07-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