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也就是俗称的中风,该种疾病起病突然,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而做好恰当的护理有利于预防并发症,还能够促进康复,预防复发。
快速准确识别脑卒中
由于脑卒中的发病急促,发病后尽快识别并救治有利于降低残疾程度,改善预后。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脑卒中快速判断方法是FAST原则:F(FACE面部),即对患者的面部是否对称进行详细观察,可以让患者微笑一下,如果发现一侧嘴角下垂,面部歪斜,那么这便是脑卒中的症状表现。A(Arm手臂),可让患者将双侧手臂抬起并坚持数秒,如果一侧手臂无力抬起或无法维持姿势,那么就需要高度警惕。S(Speech语言),可以与患者进行沟通,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语言含糊不清、表达困难,甚至无法理解他人话语的情况。T(Time时间),如果有以上任意一种症状表现,那么要迅速记录发病时间,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送医途中要保持患者的呼吸系统畅通,可以维持侧卧位,松解衣领,以免呕吐物误吸,避免给患者随意喂水喂药,以免呛咳造成病情加重。
脑卒中的急性期护理
脑卒中急性期一般是指发病后的1~2周,该阶段病情并不稳定,需要严密监测病情,预防各类并发症。
监测病情:在急性期的护理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肢体活动和重要生命体征指标,如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一旦出现意识模糊、呼吸困难、嗜睡、血压骤然升高或降低等情况,要立即告知医护人员。还要注意观察瞳孔变化,发现双侧瞳孔不等大或对光反射迟钝,那么要高度警惕颅内压升高。
并发症预防:在急性期患者可能出现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该阶段的护理重点是预防并发症,在护理中要做到定时翻身、拍背,从而促使痰液排出,还要营造空气流通的室内环境,每日可开窗通风换气两到三次,每次30分钟。在卧床期间要每两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在操作时要避免生硬地拖拽,以免皮肤破损。日常还要维持皮肤的卫生干爽,床单、被套等物品要定期更换、清洗和晾晒,可在臀部、足跟等处放置软垫,从而缓解局部的压力。最后,还要注意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家属可在护士指导下为患者完成肢体被动活动,包括被动屈伸膝关节以及踝关节,10~15分钟/次,3~4次/天。
脑卒中恢复期护理
脑卒中恢复期通常是指发病后的2周至6个月,该阶段是功能恢复的重要时期,做好护理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提升自理能力。
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该阶段可从肢体的被动活动开始,即协助患者完成肩关节外展、髋关节屈伸、肘关节屈伸等被动活动。各个关节需要反复活动10~15次、2~3次/天,以免发生关节僵硬。随着患者肢体活动能力逐步改善可鼓励患者主动完成训练,例如主动抬手、握拳、抬腿,并进一步增加站立、行走等活动,期间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从简单的活动开始,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难度、延长训练时间。在患者训练期间,家属应从旁陪同,以免意外摔倒。在恢复期间还可遵循医护人员的指导,应用助行器、手杖等器具进行辅助,使患者能够逐步完成行走,增强其行动能力。
语言功能康复训练:对于具有语言障碍的患者可以进行语言功能康复训练,例如首先进行发音训练,首先从简单的元音、辅音开始,鼓励患者反复练习,随着发音能力的改善可进一步增加词语训练,首先可从患者比较熟悉的词语开始练习,鼓励患者反复地认读、复述。之后可进一步增加短句、长句方面的练习,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其勇于表达内心的想法或感受,期间要耐心倾听,做好患者的关怀支持,提升患者的语言表达自信心。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鼓励患者独立完成穿衣、如厕、洗漱等自理活动,使患者能够逐步增强自理能力,降低其残疾程度。
长期护理与预防
脑卒中患者康复后仍需要做好长期的护理,以免疾病复发,首先要确保患者规范用药,千万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物剂量,还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脂、血压、血糖等水平,发现异常要及时反馈给医护人员。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选择清淡、低盐、低脂、低糖、易消化的食物。日常要保持规律的起居作息,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最后,还要做好患者的情绪调节,鼓励患者多与家人、朋友进行沟通交流,减轻其思想压力,同时患者可通过音乐、散步等方式来分散注意力,放松心情。
脑卒中的护理是一项漫长且细致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配合与努力,通过做好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提升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