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慢点喝,又呛着了!”每天喂82岁的李奶奶喝水,女儿张女士都提心吊胆。李奶奶去年中风后,吞咽功能一下子就差了很多,喝稀粥、喝水时总呛咳,有时咳得满脸通红,甚至喘不上气。其实不少老人都有类似困扰——随着年龄增长,吞咽肌肉变松弛,或是中风、帕金森等疾病影响,进食时容易把食物或水呛进气管,引发误吸。轻则咳嗽不止,重则可能导致肺炎,甚至窒息,危及生命。今天就从护理角度,分享3个实用的进食护理技巧,帮家里有呛咳问题的老人吃得更安全。
老人总呛咳,多是“吞咽功能退化”惹的祸
老人呛咳,其实核心原因就是“吞咽功能下降”。就像机器用久了零件会老化,老人的吞咽肌肉会慢慢变弱,吞咽时喉咙的“保护机制”反应变慢——正常情况下,吃东西时气管会自动闭合,防止食物进入;可老人吞咽时,气管闭合不及时,食物或水就容易“溜”进气管,引发呛咳。
尤其是有基础病的老人,比如中风后吞咽神经受损、帕金森患者肌肉僵硬,或是痴呆老人吞咽协调能力差,呛咳风险更高。之前护理过一位76岁的爷爷,因为帕金森导致吞咽无力,喝白开水时总呛咳,后来换成稠一点的米汤,呛咳次数就少了很多。所以照顾呛咳老人,关键是通过护理技巧,帮老人“顺利吞咽”,减少误吸风险。
3个进食护理技巧,简单实用好操作
1.调整“食物性状”:把“容易呛的”变“安全的”
老人吞咽功能弱,太稀的液体(比如白开水、稀粥)最容易呛咳,太干、太硬的食物(比如饼干、坚果)又难吞咽,所以要把食物调整到“稠度适中、易吞咽”的状态:
液体类:白开水、米汤等稀液体,可加少量淀粉(玉米淀粉、土豆淀粉)调成稠糊状,或换成稠粥、酸奶、藕粉等;
固体类:米饭、面条煮得软烂一些,肉类切成肉末或做成肉丸,蔬菜切碎煮软,避免带筋、带刺的食物(比如鱼要去净刺,芹菜去筋);
避开“危险食物”:别给老人吃黏性大的食物(比如汤圆、年糕),容易黏在喉咙里;也别吃颗粒状的零食(比如瓜子、花生),一旦呛进气管,很难咳出来。
李奶奶就是个例子,之前喝稀粥总呛,后来女儿把粥煮得更稠,搭配蒸蛋羹、豆腐泥,呛咳次数明显少了,吃饭也更安心。
2.把控“进食姿势”:坐直身子,别躺着吃
很多老人习惯躺着吃饭、喝水,觉得舒服,却不知道这是“最危险的姿势”——躺着时,食物容易顺着喉咙滑进气管,增加误吸风险。正确的进食姿势应该是:
坐着吃:让老人坐在椅子上,腰背挺直,头稍微向前倾一点(像“低头吃饭”的姿势),这样喉咙通道更顺畅,食物能顺着食道往下走,不容易呛进气管;
没法坐就半躺着:如果老人行动不便,没法坐起来,就用靠垫把上半身垫高,保持30°~45°的倾斜角度,头偏向一侧(比如右侧偏瘫的老人,头偏向左侧),避免食物积在瘫痪侧的喉咙里;
进食时别说话:有些老人吃饭时爱聊天,说话时气管会打开,食物很容易趁这个“空隙”呛进去,所以要提醒老人“专心吃饭”,吃完一口再说话。
3.掌握“喂食节奏”:小口慢喂,吃完拍背
喂老人吃饭,不能“赶时间”,要跟着老人的吞咽节奏来,不然很容易呛咳:
小口喂:每次喂的量别太多,固体食物大概是“小半勺”,液体食物是“小半口”,喂完后等老人咽下去,再喂下一口;
观察反应:喂的时候注意看老人的表情,如果出现皱眉、张嘴想咳的样子,赶紧停下来,让老人把嘴里的食物咽干净,别继续喂;
吃完拍背:喂完饭后,让老人坐一会儿,然后轻轻拍他的后背(从下往上、从外往里拍),帮他把可能呛进气管的小颗粒食物咳出来,减少误吸隐患。
之前有位护工照顾中风老人,就是因为喂得太快,老人一口没咽下去又喂第二口,导致食物呛进气管,引发了吸入性肺炎,住了半个月院。所以慢一点、细心一点,对老人来说更安全。
老人呛咳不是“小问题”,背后藏着误吸的风险。只要掌握这3个进食护理技巧,调整好食物、姿势和节奏,再配合专业的健康指导,就能帮老人吃得更安全、更舒心,减少误吸带来的健康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