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慢性胃炎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作者:刘燕钗   单位:汕头市中心医院
5075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长期受刺激引发的慢性炎症,其治疗需遵循“药物干预+生活管理+定期复查”的综合原则。本文从治疗概述、注意事项、常见问题等三个方面,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帮助患者实现“控制症状、逆转炎症、预防癌变”的目标

了解慢性胃炎的治疗

1.病因治疗

幽门螺杆菌(Hp)感染:采用“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2种抗生素,疗程10-14天],根除Hp可使80%患者症状缓解;

药物/酒精损伤:停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戒酒,必要时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

胆汁反流:使用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黏膜保护剂(如熊去氧胆酸)。

2.对症治疗

胃酸相关症状(反酸、烧心):PPI(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或H₂受体拮抗剂(法莫替丁),疗程4-8周;

动力不足症状(腹胀、早饱):促动力药(多潘立酮)+消化酶制剂(慷彼申);

黏膜修复:硫糖铝、瑞巴派特等,疗程2-3个月(尤其适用于糜烂性胃炎)。

3.中成药辅助治疗:常用有摩罗丹、胃苏颗粒,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避免与西药冲突。

慢性胃炎治疗的注意事项

1.药物治疗(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停药/换药”)

规范用药疗程:Hp根除治疗需“足量、足疗程”(10-14天),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否则易导致耐药性);PPI类药物长期使用(>1年)需监测骨密度(防骨质疏松)和血镁水平,萎缩性胃炎患者避免长期抑酸(可能加重胃黏膜萎缩)。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多潘立酮(促动力药)不宜与红霉素、氟康唑等合用(增加心脏副作用风险);胃黏膜保护剂(硫糖铝)需空腹服用(餐前1小时),与PPI间隔2小时(避免影响吸收)。

警惕副作用信号:如服用抗生素后出现皮疹、腹泻(可能菌群失调),或长期用PPI后出现乏力、肌肉酸痛(低镁血症),需立即就医调整方案。

2.生活管理(消除诱因,比药物更重要)

饮食控制“三原则”:

忌刺激性食物:戒烟(尼古丁损伤黏膜血管)、戒酒(酒精直接破坏黏膜屏障),避免辛辣(辣椒素刺激胃酸)、过烫(>60℃食物烫伤黏膜)、腌制食品(亚硝酸盐增加癌变风险)。

规律进餐:每日3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胃黏膜在规律刺激下更易修复)。

个体化调整:胃酸过多者少吃甜食、浓茶;胆汁反流者睡前2小时禁食,床头抬高15-20cm。

情绪与压力管理:长期焦虑、抑郁会通过“脑-肠轴”加重胃黏膜炎症,建议通过冥想、运动(如散步、瑜伽)或心理咨询缓解压力,必要时短期服用抗焦虑药(如阿普唑仑)。

避免损伤因素:慎用“伤胃”药物(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必须使用时需咨询医生同时服用PPI保护胃黏膜;避免长期熬夜(影响胃黏膜修复节律)。

3.定期复查(早发现、早干预癌前病变)

检查频率:

非萎缩性胃炎:无糜烂及无症状者,每1-2年复查胃镜;

萎缩性胃炎/肠化生:轻度者每1年复查,中重度者每6个月复查,合并异型增生者需内镜下治疗(如氩离子凝固术)并密切随访(每3个月)。

检查项目:胃镜+病理活检(明确炎症程度、有无萎缩/肠化)、Hp检测(尿素呼气试验,治疗后4周复查)、胃功能四项(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评估黏膜萎缩风险)。

常见问题答疑

1.慢性胃炎能根治吗?会癌变吗?

非萎缩性胃炎可通过规范治疗+生活管理实现长期缓解,甚至逆转;萎缩性胃炎难以完全逆转,但通过定期胃镜监测可早期发现癌变(如异型增生)并干预。

2.中药和西药能一起吃吗?

需间隔1-2小时服用,避免相互作用:如摩罗丹(中成药)与多潘立酮(西药)间隔1小时,防止中药成分影响西药吸收;避免服用含重金属的中药(如雄黄、朱砂),长期使用可能加重胃黏膜损伤。

总结:慢性胃炎的治疗规范用药是基础,消除诱因(饮食、情绪、药物)是关键,定期复查是保障。患者需走出“无症状即治愈”“依赖药物忽视管理”的误区,通过科学干预实现长期缓解,远离癌变风险。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