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术后黄金24小时:股动脉穿刺患者如何实现“零出血”与“...

介入术后黄金24小时:股动脉穿刺患者如何实现“零出血”与“...
作者:皮天敏   单位:四川省绵竹市人民医院
283

经股动脉穿刺是介入诊疗的最常用入路之一,且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穿刺点出血或血肿,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而局部压迫、术肢制动又给患者带来一系列不适,影响术后康复。目前国内对于介入术后卧床制动时间尚无统一的规范,大多数医院要求患者介入术后卧床制动12—24h,但也有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制动4—6h是安全的,并且可以减少患者相关不良反应。那么究竟怎么卧床制动才科学?本文旨在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及案例为病友及家属提供相关说明。

一、手术后躺着一动不动,真的安全吗?

很多患者做完介入造影或支架手术后,会被要求“平躺6-8小时,腿不能动”,但这样的“老规矩”其实暗藏风险。有研究显示,传统护理模式下,约5%-10%的患者会出现血肿或血栓。 

为什么必须改变?

长时间躺着不动,就像把水管一直压着——血流变慢容易淤堵(血栓),而突然下床又可能“水管爆裂”(出血)。我们需要更聪明的护理方法

二、这些“老经验”可能坑了你  

误区1:沙袋压得越重、时间越长,越不会出血 

常见做法:沙袋压在伤口上6小时,甚至整夜不拿走。 

风险真相: 

沙袋太重(超过1000g)或压太久,可能把血管“压伤”,反而容易长血栓。2021年一项研究证明,沙袋压迫超过4小时的患者,皮肤压伤率增加3倍。 

生活化比喻:就像用砖头压住漏水的水管,压轻了止不住,压重了水管会变形。

误区2:腿完全不能动,连脚趾都不敢蜷 

常见做法:用支架固定大腿,要求患者像“木头人”一样躺平。 

风险真相: 

完全不动时,下肢血流速度下降50%,血栓风险飙升。长期平躺还会腰酸背痛,老年人易引发肺炎、尿潴留。 

生活化比喻:就像冬天汽车不发动,机油凝固导致启动困难。 

误区3:只盯着纱布看有没有渗血 

常见做法:家属轮流盯着大腿纱布,见没渗血就觉得万事大吉。 

风险真相: 

血管内部出血可能在深层形成血肿,表面看不出。研究发现,约30%的严重血肿患者早期并无明显渗血。

生活化比喻:只盯水龙头漏水,不看水管通不通,小心内部“淤堵”爆管

三、这样做,安全又舒服  

1. 精准止血:巧用” 弹力绷带

正确做法 

第一步:手法按压“黄金5分钟”

医生拔除鞘管后,立即用3根手指垂直按压穿刺点上方1-2cm处(不是伤口正上方 ),持续5分钟不松手。 

口诀:“中指对准股动脉,无名指小指来帮忙,压力均匀不颤抖”。 

第二步:弹力绷带“绑粽子”技巧

(1)先垫纱布:在穿刺点覆盖2块无菌方纱,尺寸≥5cm×5cm(别用棉球,容易粘伤口)。 

(2)叠瓦式缠绕:用8cm宽弹力绷带从大腿根部向膝盖方向螺旋缠绕,每圈重叠1/3,像绑粽子一样“有弹性但不过紧”。 

(3)松紧自测:能塞入1根手指为最佳,若脚趾发紫或麻木需立即松解。 

第三步:沙袋(或盐袋)“接力赛”

(1)术后0-2小时:放置1kg沙袋(约2瓶矿泉水重量),压在穿刺点近心端5cm处。 

(2)术后2-4小时:更换为500g沙袋(约1瓶矿泉水),位置不变。 

(3)术后4-6小时:移除沙袋,保留弹力绷带。 

生活化比喻

把血管想象成橡皮水管,弹力绷带就像给水管漏洞处裹上防漏胶带——太松会漏水,太紧会把水管挤扁,只有均匀适度的压力才能既止漏又保护水管

2. 早下床秘诀:像婴儿学步一样循序渐进

  24小时活动时间表

术后0-2小时:躺着做“隐形运动” 

(1)脚趾抓握练习:想象用脚趾夹纸巾,每10分钟做5次。

(2)踝泵运动:脚尖向上勾→向下踩,像踩油门,每小时10次。 

术后2-6小时:床上“优雅翻身” 

正确姿势:双手抱胸,用腰和肩膀发力侧翻,患腿保持“军人站姿”。 

禁忌动作:不要用手撑床、不要突然扭腰。 

6-12小时:从“躺”到“坐”的蜕变 

三步起床法:先摇高床头30°坐5分钟→床边垂腿坐3分钟→扶床沿站立1分钟。 

关键提示:站起时用手压住穿刺点,像按电梯按钮的力道。 

12-24小时:迈出康复第一步 

首日步行目标:从床边到卫生间(约10步),步态要像“踩鸡蛋”——轻、慢、稳。 

家属陪护技巧:一手扶肘,一手轻托患者腰部,不要拉扯患侧肢体。 

四、这些细节让康复更顺利 

饮食彩蛋:术后2小时可喝温蜂蜜水(糖尿病患者改淡盐水),既能缓解口干,又能预防低血糖。 

排便攻略:床边放置踏脚凳,坐便时膝盖高于髋部,减少腹部用力。 

止痛妙招:穿刺点疼痛时可手握冰袋冷敷,但需用毛巾包裹,每次不超过10分钟。 

五、特别提醒:这些情况快叫医生 (附“皮下出血/血肿风险自评表”)

1. 穿刺处突然鼓起“小包”,按压时有“果冻感”。 

2. 脚趾颜色从红润变苍白,且3分钟内未恢复。 

3. 出现心慌、大汗、眼前发黑,可能提示迷走神经反射。 

皮下出血/血肿风险自评表

风险等级

症状表现

应对措施

低风险

穿刺点轻微淤青(≤指甲盖大小),无肿胀、疼痛,脚趾红润温暖,活动自如。

按计划活动,每2小时检查一次穿刺点及脚部循环。

中风险

局部硬结(<3cm)、轻度肿胀,按压微痛,或脚趾稍凉(温差≤2°C)

1.加压包扎(盐袋轻压1小时)

2.减少腿部活动

3.每小时评估一次,持续4小时。

高风险

穿刺处鼓起搏动性包块(按压像果冻)、渗血不止、脚趾苍白/发紫(温差>2°C)、麻木或无法活动,突发心慌/头晕。

1.立即平卧,用手掌根部持续按压出血点

2.禁止任何活动

3.呼叫医护人员,准备紧急处理

六、结语:康复不是“躺赢”,而是科学行动

记住这个顺口溜: 

 “术后别死躺,运动要适量;观察三步走,早下床更棒 ”

医护团队已为您的康复铺好路,现在只需放松心情,跟着指南一步步来  

2025-08-0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