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很多人会出现咳嗽、气喘的症状,不少人将其当作普通感冒或支气管炎来处理。然而,有一种潜藏在这些症状背后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 “慢阻肺”),正悄悄威胁着全球数亿人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慢阻肺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死因,我国 40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 13.7%。那么,慢阻肺究竟是什么?它与普通咳嗽、气喘又有哪些本质区别?
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呼吸系统疾病,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简单来说,就是肺部气道因长期炎症变得狭窄,肺泡弹性减弱,导致空气进出肺部的通道受阻,氧气难以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也无法顺利排出。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若不及时干预,会逐渐加重并引发肺心病、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从症状表现来看,慢阻肺与普通咳嗽、气喘有相似之处,均可能出现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但本质区别却十分显著。普通咳嗽多由呼吸道感染、过敏或环境刺激引起,属于机体的保护性反射,通常持续时间较短,经对症治疗后可完全缓解,不会留下气道结构的永久性损伤。比如感冒引起的咳嗽,一般一周左右就会好转,且不会影响日常活动。
普通气喘则常与短暂的气道痉挛或体力活动相关,如运动后气喘、过敏性哮喘急性发作等。这类气喘多为阵发性,休息或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可迅速缓解,气道功能在缓解期能恢复正常。例如,过敏性哮喘患者在避开过敏原并用药后,呼吸可恢复顺畅,日常活动不受限制。
而慢阻肺的症状具有慢性、进行性、不可逆的特点。患者的咳嗽、咳痰症状常持续多年,早晨起床后尤为明显,痰液多为白色黏液或泡沫痰。随着病情进展,气短或呼吸困难会逐渐加重:早期仅在体力劳动时出现,后期即使休息也会感到气短,甚至连穿衣、吃饭等简单动作都难以完成。更重要的是,慢阻肺导致的气流受限无法完全逆转,即使经过规范治疗,也只能延缓病情进展,无法彻底治愈。
在病因和风险因素方面,慢阻肺与普通咳嗽、气喘也存在明显差异。普通咳嗽、气喘的病因多为短期感染、过敏或环境刺激,去除诱因后即可有效预防。而慢阻肺的发病与长期暴露于有害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吸烟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吸烟者患慢阻肺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 4-10 倍。此外,长期暴露于厨房油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如煤矿、水泥厂工人接触的粉尘)、生物燃料烟雾(如农村地区烧柴做饭产生的烟雾)等,也会增加患病风险。遗传因素(如 α1 - 抗胰蛋白酶缺乏)和反复呼吸道感染同样可能诱发慢阻肺。
从诊断和治疗角度来看,普通咳嗽、气喘一般通过症状和简单检查即可诊断,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预后良好。而慢阻肺的诊断则需要通过肺功能检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 FEV1/FVC<70% 是诊断的金标准)来明确气流受限情况,同时结合症状、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治疗上,慢阻肺需要长期规范管理,包括戒烟、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吸入糖皮质激素、康复治疗等,目标是减轻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警惕的是,慢阻肺早期症状隐匿,约 30% 的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很多患者将咳嗽、气喘归咎于 “年纪大了”“身体虚”,等到症状严重时才去就医,此时肺功能已受损 50% 以上,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因此,40 岁以上人群,尤其是长期吸烟者、有粉尘或有害气体暴露史者、反复出现咳嗽咳痰气喘者,应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总之,慢阻肺并非普通的咳嗽、气喘,它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慢性疾病,对肺部造成的损伤不可逆。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症状的持续性、进展性以及是否存在气流受限。面对咳嗽、气喘等症状,我们不应掉以轻心,尤其是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检查,才能有效守护肺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