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重症护理的3个核心任务 消除家属焦虑

读懂重症护理的3个核心任务 消除家属焦虑
作者:李灵灵   单位:营山县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28

提到ICU(重症监护室),很多家属会联想到“冰冷的仪器”“见不到亲人”“病情危重”,甚至将其视为“生命禁区”,内心充满焦虑与不安。其实,ICU是为重症患者提供“精准监护与救治”的专业场所,医护人员的每一项工作都围绕“守护生命、促进恢复”展开。读懂重症护理的3个核心任务,能帮家属更好地理解ICU的价值,缓解不必要的担忧。

首先要明确:ICU的“限制探视”不是“隔绝关爱”,而是为了给患者创造更安全的治疗环境。重症患者免疫力弱,易受外界细菌感染,限制探视能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同时,频繁探视可能干扰仪器监测和治疗操作,影响医护人员对病情的及时判断。

核心任务一:24小时“无缝监测”,捕捉病情的“微小变化”

重症患者的病情往往瞬息万变,可能前一秒还稳定,下一秒就出现呼吸、循环异常。ICU护理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专业仪器和细致观察,24小时不间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确保“早发现、早干预”。

仪器监测:精准掌握核心指标。每个患者床旁都配备心电监护仪,实时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基础生命体征;若患者需机械通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会监测气道压力、潮气量等呼吸指标;若有肝肾功能损伤,会定期监测血生化、血常规,及时发现电解质紊乱、感染加重等问题。这些数据会实时显示在屏幕上,医护人员每5-10分钟查看一次,一旦出现异常(如血压骤降、血氧下降),会立即排查原因并处理。

人工观察:不放过细节信号。除了仪器,医护人员还会通过“望、触、问、听”捕捉病情变化——比如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是否清醒、反应是否灵敏)、皮肤颜色(有无苍白、发绀)、尿量(反映肾功能和循环情况),甚至分泌物的颜色和性状(如痰液是否变浓、带血,提示可能有肺部感染加重)。这些“微小信号”往往是病情变化的早期预警,仪器无法完全替代人工观察的细致度。

核心任务二:“精准治疗+护理”,为患者搭建“生命支持屏障”

ICU的患者大多存在多器官功能损伤,需要依赖专业设备和技术提供生命支持,同时配合精细化护理,帮助身体逐步恢复功能。

生命支持:为康复争取时间。针对不同病情,ICU会提供针对性的生命支持手段——比如呼吸衰竭患者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帮助维持正常氧合;循环不稳定患者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调节血压,保证重要器官(心、脑、肾)的血液供应;肾功能衰竭患者用血液透析或滤过,替代肾脏排出体内毒素和多余水分。这些支持不是“终身依赖”,而是为患者的器官功能恢复“争取时间”,待病情稳定后会逐渐减少支持力度。

基础护理:降低并发症风险。重症患者往往无法自主活动,容易出现压疮(长期卧床局部皮肤缺血坏死)、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医护人员会每2小时帮患者翻身一次,用气垫床减轻局部压力,预防压疮;每天为患者拍背、吸痰(用吸痰管清除气道内的痰液),促进痰液排出,减少肺部感染;若患者下肢无法活动,会穿防血栓袜,或用气压治疗仪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这些看似“基础”的护理,却是减少并发症、帮助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

核心任务三:“沟通+人文关怀”,连接患者与家属的“情感桥梁”

很多家属担心“患者在里面没人管、会孤单”,其实,ICU的护理不仅关注“生理治疗”,也重视“人文关怀”,同时会及时与家属沟通病情,让家属感受到“被重视、被告知”。

对患者:用细节传递关爱。即使患者处于昏迷或意识不清状态,医护人员也会通过细节给予关怀——比如为患者擦拭口腔、保持皮肤清洁,让身体舒适;在操作前轻声告知(如“要帮你翻身了,可能会有点不舒服,请配合一下”),即使患者无法回应,也能减少其潜意识里的恐惧;若患者清醒,会主动与其聊天,介绍环境、说明治疗目的,缓解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最后想告诉家属:ICU不是“禁区”,而是一个“与死神赛跑”的专业场所。里面的每一台仪器、每一次操作、每一句沟通,都是为了帮助患者更快稳定病情、早日转出ICU。家属的焦虑可以理解,但更需要相信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积极配合治疗——按时参加沟通、做好自身防护(避免因家属生病影响患者),就是对患者康复最大的支持。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