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 如何避免脊柱病理性骨折

老年骨质疏松 如何避免脊柱病理性骨折
作者:​高鹏   单位:江油市第二人民医院
55

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逐渐成为困扰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而脊柱病理性骨折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老年群体骨质疏松的概率比较高,脊柱又是骨折的高发部位,弯腰、咳嗽甚至翻身,都可能会引起椎体压缩性骨折。面对这一风险,科学预防和干预远比治疗更为重要。

如何判断脊柱健康

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想要避免脊柱病理性骨折,就要了解自身的风险。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判断:

骨密度检测:如果T值≤-2.5,就属于骨质疏松,应该立即干预。

脊柱X光或磁共振检查:该检查可用于筛查椎体微小骨折或椎体变形。

如何避免脊柱病理性骨折

1.合理饮食

骨骼健康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钙、维生素D这两种营养物质。对于5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天要摄入1000~1200mg的钙,也就是500ml牛奶+一个鸡蛋+100g豆腐。若饮食摄入不足,也可考虑服用碳酸钙或柠檬酸钙作为补充剂,最好饭后服用,以便更好地吸收。

维生素D可以促使小肠吸收钙,建议每天摄入800~1000IU,避免摄入高盐食品、甜食、咖啡、浓茶,这些会加速体内钙质的流失。

2.晒太阳

晒太阳可以获取维生素D,需要注意的是,晒太阳对阳光的质量、时间有严格的要求。时间上,建议上午10点之前或者下午4点半之后去晒太阳,让胳膊和腿暴露出来,晒15~20分钟左右即可。在晒太阳的方式上,建议将面部、手臂、小腿等部位露出来,使皮肤可以直接接触阳光,不要隔着玻璃窗晒太阳,这会阻挡紫外线中促进维生素D合成的关键波段,影响晒太阳的效果。晒太阳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防护,夏季可以戴宽帽檐的帽子,冬季要注意保暖。

3.科学运动

部分老年人担心运动会导致骨折,长期坐着不动,却没意识到久坐对骨密度的损害。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建议运动要以低冲击、强核心为主,每天做大概30分钟的快走,或者太极拳训练,这样可以增进骨骼新陈代谢,减轻脊柱压力。

如果是在家,可以靠墙站立,背部紧贴墙面,双脚与肩同宽,坚持5~10分钟,锻炼腰背肌群,提升脊柱稳定性。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弯腰提重物、剧烈跳跃、连续弯腰做家务等动作,它们会增加脊椎发生压缩性骨折的风险。

4.优化环境

大多数脊柱骨折案例与跌倒有关,为有效防范跌倒风险,老年人家庭应实施专门的防跌倒改造措施:在客厅、卧室、床边和卫浴区域安装扶手;地面保持干净干燥,及时清除杂物;夜间使用小夜灯,避免摸黑起床时跌倒;选择防滑、舒适的鞋,外出时尽量穿防滑鞋,避开湿滑或结冰的路面;必要时借助助行器辅助行动,以降低跌倒的可能性。

如何改善老年骨质疏松

老人骨质疏松难以完全治愈,但可以通过治疗来改善病情,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脊柱病理性骨折的可能性。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大致可以分成两类:

1.骨吸收抑制剂

包括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等,这类药物能减少骨钙流失,从而改善病情。阿仑膦酸钠每周服用一次,能明显降低脊柱骨折的风险。

2.骨形成促进剂

这类药物适合重度骨质疏松患者,如特立帕肽,其主要功效是促进新骨形成,并修复受损的骨骼结构。

在用药期间,患者必须严格遵循医嘱服药,并定时检查肝肾功能指标,切勿私自停药或随意增减药量。

骨折后注意康复管理

如果骨质疏松老年患者发生脊柱骨折,部分患者可能会担心活动加重病情而长期卧床,但这会引发肌肉萎缩、骨密度降低,并造成“卧床-骨质疏松-再骨折”的恶性循环。

因此,骨折后应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在卧床期间,可以进行踝泵运动(勾脚、绷脚各持续10分钟,每天3次),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待疼痛有所好转后,可借助支具逐步恢复坐立、站立甚至行走。同时,还需加强营养支持,骨折后多摄入鱼、瘦肉、奶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为骨骼修复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老年骨质疏松症虽然很常见,但只要做好评估、防护、治疗、康复这几步,就能明显降低脊柱病理性骨折的风险。想要守护老年人的脊柱健康,就应定期带他们进行检查,做好预防,远离脊柱病理性骨折。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