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老不好?中医内科拆解“不寐”根源

失眠老不好?中医内科拆解“不寐”根源
作者:​陈俊茂   单位:东营市第五人民医院 中医科
353

中医将失眠称为“不寐”,核心是“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但并非所有失眠都能靠“助眠药”解决。就像口渴分“缺水”和“上火”,失眠也分不同类型,其中心脾两虚、肝火扰心、痰热扰心是临床最常见的三种,调理方法大不相同。

心脾两虚型失眠:“心神没吃饱”,补气血是关键

1.根源:心藏神、脾生血,气血不足难安睡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神需要气血滋养才能“安稳工作”;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负责把食物转化为气血。长期熬夜、劳累、思虑过多,会耗伤心血、累坏脾的“造血功能”——就像给心神的“营养”断了供,它自然无法“安静休息”,进而引发失眠。

2.调理妙招:补心脾、养气血

中药调理:首选《济生方》中的“归脾汤”,常用中成药有归脾丸,含党参、黄芪、当归、龙眼肉等,能补脾气、养心血,像给心神“喂饱营养”;若容易疲劳,可加用红枣、枸杞泡水喝,温和补气血,避免“大补上火”。

针灸、按摩:按揉神门穴(手腕内侧,腕横纹尺侧端凹陷处)、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每次按3-5分钟,每日2次——神门是“安神要穴”,三阴交能调脾养血,双穴配合帮心神“安家”。

肝火扰心型失眠:“心里有团火”,疏肝降火才管用

1.根源:情志不畅,肝火“烧”得心神不宁

现代人压力大,长期焦虑、生气、压抑,容易导致“肝气郁结”——就像身体里的“气机”堵了,时间久了会“化火”,肝火上炎时会“扰动心神”,就像给安神的“房子”里扔了柴火,心神被“烧得”坐立难安,自然睡不着。

2.调理妙招:疏肝火、安神志

中药调理:常用《医方集解》中的“龙胆泻肝汤”,中成药可选龙胆泻肝丸(遵医嘱短期服用,避免伤脾胃),含龙胆草、栀子、柴胡等,能清肝火、疏肝气;若嫌药味重,可泡“菊花枸杞茶”,菊花清肝火,枸杞养肝阴,避免肝火伤阴。

针灸、按摩:重点按揉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凹陷处)、行间穴(太冲穴前下方,趾缝间),这两个是“疏肝要穴”,按揉时稍用力(以酸胀为宜),每次5分钟,能帮肝火“泄出去”;睡前可搓揉“耳尖”(将耳朵对折,顶端处),有清热安神的作用。

痰热扰心型失眠:“心里堵痰湿”,清热化痰是根本

1.根源:饮食不节,痰湿“裹住”心神

很多人失眠是“吃出来的”:长期吃油腻、甜腻食物(比如蛋糕、肥肉、奶茶)、喝酒,会让脾胃“运化不动”,多余的水湿变成“痰湿”;痰湿在体内时间久了会“化热”,形成“痰热”——就像给心神裹了一层“湿被子”,又闷又热,心神无法舒展,自然睡不着。

2.调理妙招:清痰热、通心神

中药调理:首选《三因极一病源方论》中的“温胆汤”,中成药可选温胆丸,含半夏、陈皮、竹茹等,能化痰清热、和胃安神,帮心神“掀开湿被子”;日常可泡“陈皮茯苓茶”,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祛湿,温和不刺激。

针灸、按摩:按揉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两筋间)、丰隆穴(外踝尖上8寸,胫骨外侧缘),丰隆是“化痰第一穴”,内关能宽胸安神,每次按5分钟,每日2次;若胸闷明显,可搓揉“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理气化痰效果更好。

最后提醒:失眠别“硬扛”,辨证调理是关键

很多人失眠久了会“乱用药”,比如不管类型就吃助眠药,或跟风喝“安神茶”,反而越调越糟。中医调理“不寐”的核心是“辨证”——你是“气血不足”还是“肝火太旺”,是“痰湿堵心”还是其他原因,需要结合舌苔、脉象和症状综合判断。

如果失眠超过2周,影响白天精神,建议及时找专业中医内科医生,通过“一人一方”调理;日常也可通过“记录睡眠日记”,帮医生更好地判断证型。记住:好睡眠不是“逼出来的”,找对根源、精准调理,才能让心神安稳“回家”。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