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科,患者常遭受着难以忍受的疼痛,这些疼痛不仅源于疾病本身,有创操作、手术创伤等也会“雪上加霜”。严重的疼痛会干扰患者的治疗进程,影响身体恢复,甚至引发心理问题。因此,缓解重症科患者的疼痛,成为了医护人员的重要任务,他们有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精准评估疼痛:开启止痛的“钥匙”
要有效缓解疼痛,首先得精准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性质。对于能表达的患者,医护人员会采用直观的数字评分法,让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感受从0 - 10打分,0代表无痛,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对于无法言语表达,像使用呼吸机、意识不清或者儿童患者,行为疼痛量表(BPS)和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就派上用场了。BPS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身体活动和呼吸机顺应性来评估疼痛;CPOT则从面部表情、身体活动、肌肉紧张程度以及与呼吸机的协调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这些工具为疼痛评估提供了客观依据。
药物镇痛:缓解疼痛的“主力军”
1. 阿片类药物:是中重度疼痛的主要选择,镇痛效果显著。吗啡镇痛作用强,但活性代谢产物可能蓄积,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芬太尼起效快、作用消失快,适合需快速脱离机械通气的患者;瑞芬太尼半衰期超短,适用于需精确控制镇痛时间和强度的场景,如复杂手术术后即刻镇痛。
2. 非阿片类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安全性高,常辅助阿片类药物使用,可减少其用量和副作用,能缓解轻中度疼痛,是多模式镇痛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酮咯酸)兼具抗炎和镇痛作用,但可能引发胃肠道、肾脏及心血管副作用,需严格评估患者状况,仅在患者肾功能和胃肠道功能较好等安全情况下,经严密监测后适量使用。
3. 辅助药物:右美托咪定有镇静、镇痛作用,且对呼吸抑制不明显,能减少谵妄发生、缩短通气时间,适合需长时间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氯胺酮可预防阿片类药物耐受和中枢敏化,小剂量输注对阿片类耐受患者镇痛效果好,无明显心血管不良反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或脱离机械通气的患者中应用广泛。
非药物干预:疼痛缓解的“温柔力量”
1. 物理疗法: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缓解身体的紧张和疼痛。医护人员会指导患者家属或者亲自为患者进行简单的按摩,如轻轻按摩四肢、背部等部位。热敷和冷敷也很常用,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肿胀,像对于一些术后伤口恢复阶段出现轻微疼痛和肿胀的患者,热敷就有很好的效果;冷敷则能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减轻疼痛,在患者有急性损伤或者炎症初期时可以使用。此外,电刺激疗法通过特定的电流刺激神经,也能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2. 心理支持:疼痛不仅是身体上的感受,还会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医护人员会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患者耐心沟通,给予安慰和鼓励,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支持。音乐疗法也是不错的选择,舒缓的音乐可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放松身心,减轻疼痛感知。比如播放一些轻柔的古典音乐,让患者沉浸在音乐中,忘却部分疼痛。认知行为疗法也能帮助患者调整对疼痛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增强他们面对疼痛的信心和能力。
多模式镇痛:个性化的“止痛套餐”
由于每个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疼痛感受都不尽相同,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将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有机结合起来。对于一位接受大型腹部手术的重症患者,术后可能会使用阿片类药物进行强效镇痛,同时搭配对乙酰氨基酚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再结合物理疗法,如定期为患者进行腹部周围的热敷,促进伤口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肿胀;心理上,医护人员会经常与患者交流,给予心理支持,还可能会播放一些患者喜欢的音乐,帮助其放松。
在重症科,医护人员通过精准的疼痛评估,合理运用药物镇痛和非药物干预手段,为患者打造个性化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全力以赴缓解患者的疼痛,帮助他们在舒适与安宁中对抗病魔,向着康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