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康复不只是 “动一动”:科学训练的 3 个核心原则

重症康复不只是 “动一动”:科学训练的 3 个核心原则
作者:杨淑才   单位:绵阳市中医医院
2040

当重症患者脱离生命危险,躺在病床上望着天花板时,家属常急切地问:“能帮他翻翻身、抬抬胳膊吗?” 在很多人看来,重症康复就是 “动一动” 那么简单。但实际上,ICU 患者的康复训练堪比 “精密仪器调试”,需要遵循科学原则 —— 盲目活动可能导致肌肉拉伤、血压波动,甚至引发二次打击。真正有效的重症康复,藏着三个核心原则。

个体化:从 “统一处方” 到 “私人定制”重症患者的身体状况千差万别,就像不同型号的机器需要不同的维修方案。一位 80 岁的脓毒症老人与一名 20 岁的创伤青年,即使肌力同为 3 级,康复训练的强度、频率、方式也截然不同。这就是个体化原则的核心:基于患者的基础疾病、器官功能储备、肌力等级制定专属方案。

医生会通过详细评估绘制 “康复地图”:用肌力评分(MMT)记录每块肌肉的力量,用 Barthel 指数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结合血气分析、心功能指标判断耐受限度。例如,对于机械通气患者,若呼吸频率超过 30 次 / 分,血氧饱和度低于 90%,即使四肢能动,也需暂停主动训练,先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而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术后患者,则可尽早开展坐起训练。

循序渐进:像 “爬坡” 而非 “跳崖”重症患者经历过全身炎症反应、多器官损伤后,身体如同经历过地震的建筑,结构脆弱且不稳定。康复训练必须遵循 “阶梯式进阶” 原则,从被动到主动,从低强度到高强度,每一步都要筑牢基础。

第一阶段(卧床期) 以 “保护式活动” 为主。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关节被动活动,每个关节每次活动 10-15 次,每天 2-3 次,目的是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同时通过肢体摆放维持功能位,如将腕关节保持在背伸 30°,踝关节保持在中立位,避免后期出现畸形。

第二阶段(过渡期) 引入主动参与。当患者肌力恢复至 3 级以上,可开始助力训练:用弹力带辅助肢体活动,或借助床上拉手进行坐起练习。这个阶段的关键是 “小负荷、高频次”,例如每次坐起维持 30 秒,每天递增 10 秒,直至能独立坐床沿。

第三阶段(离床期) 挑战直立与行走。先在床边站立,适应后再借助助行器缓慢移步,初始每次行走不超过 5 米,间隔 30 分钟。若过程中出现心率加快超过 20 次 / 分、血压下降超过 20mmHg,需立即退回上一阶段。这种 “退一步是为了进一步” 的智慧,是重症康复的关键。

多学科协作:不是 “单打独斗” 而是 “团队作战”重症康复从来不是康复师一个人的工作,而是需要医生、护士、药师、营养师等组成 “多学科战队”,像精密齿轮一样协同运转。这个团队的核心任务是:在训练过程中实时监测风险,及时调整方案。

医生负责把控 “安全红线”:通过每日查房评估器官功能,决定训练能否进行。例如,当患者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时,需暂停训练并排查原因;护士承担 “实时监测员” 角色:训练中每 15 分钟测量一次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频率,发现异常立即终止;康复师专注 “技术执行”:根据患者反应调整动作角度、阻力大小;营养师则通过计算每日能量消耗,搭配高蛋白饮食为肌肉修复提供 “原料”。

避开认知误区:康复不是 “越快越好”很多人认为 “康复训练强度越大,恢复越快”,这在重症患者中是极其危险的。过度训练可能导致 “再喂养综合征”—— 长期卧床患者突然增加活动量,会引发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也可能因耗氧量激增导致器官缺血,加重功能损伤。

另一个误区是 “忽视心理康复”。重症患者常因插管、疼痛产生恐惧心理,对训练产生抵触。此时需要心理医生介入,通过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有时,一句 “今天你能多抬 1 厘米了” 的鼓励,比任何训练动作都更有力量。

重症康复就像在钢丝上行走,既要向前迈步,又要保持平衡。这三个核心原则 —— 个体化、循序渐进、多学科协作,正是确保患者安全走过这段钢丝的 “平衡杆”。当我们看到 ICU 患者从卧床不动到自主行走,背后不是简单的 “动一动”,而是医学团队用专业与耐心编织的 “康复网络”。这种 “慢即是快” 的智慧,恰恰是重症康复最珍贵的科学态度。

2025-07-2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