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执行者”:临床护理如何预判患者需求

不只是“执行者”:临床护理如何预判患者需求
作者:罗洁   单位:​四川省第三退役军人医院
8542

凌晨三点,心内科病房的李护士轻轻走进3床病房。患者刚做完支架手术,她没有直接开灯,而是借着走廊微光观察——老人眉头微蹙,手不自觉地按在胸口。“大爷,是不是有点闷?”她轻声问,同时摸了摸床头心电监护的导线,发现电极片有点松动。重新固定后,又调慢了输液速度,老人的呼吸渐渐平稳下来。

这一幕里,李护士没有等患者按铃呼叫,而是提前发现了问题。在临床护理中,这种“预判力”比单纯执行医嘱更能体现专业价值。护理从来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而是在细微处读懂患者没说出口的需求。

一、预判的核心:从“病症”到“人”的关注

患者的需求往往藏在细节里,就像浮出水面的冰尖,下面连着更大的冰山。比如术后患者说“有点渴”,可能不只是想喝水——全麻术后喉咙干涩是常态,但更要留意是否伴随口唇发绀(可能缺氧);糖尿病患者口渴,得先看血糖指标再决定给多少水。

有位长期卧床的脑梗患者,每次护士喂饭都转头躲开。年轻护士觉得是患者不配合,经验丰富的护士长却发现,老人吞咽时嘴角有食物残留,其实是吞咽肌无力,怕呛咳才拒绝进食。后来改用稠厚流质食物,配合拍背,患者慢慢能顺利进食了。

预判需求的关键,是把“病”和“人”结合起来:同样是腹痛,年轻人可能忍耐力强,老年人哪怕轻微疼痛也可能隐藏危重症;同样是失眠,焦虑的患者需要安静环境,孤独的患者可能更需要几句安抚。

二、这些“信号”里藏着未说出口的需求

1. 身体语言比语言更诚实

反复调整体位:可能是伤口疼、床铺不舒服,也可能是呼吸不畅。曾有护士发现肺癌患者总侧躺,追问才知平躺时胸口像压了石头,及时报告医生调整了吸氧浓度。

沉默或过度顺从:不是“配合”的表现。术后患者突然不说话,可能是疼痛难忍却说不出口;老年患者对所有操作都点头,可能是没听懂却不好意思问。

2. 病程阶段有“规律性需求”

术后6小时内:麻药消退后疼痛会加剧,提前备好止痛泵或止痛药;卧床患者容易恶心,床头备好呕吐袋。

化疗期间:输液到第3天可能出现口腔溃疡,提前准备温和的漱口水;食欲差的患者,饭点前半小时别做侵入性操作,避免加重反感。

康复期:患者可能因怕疼不敢活动,这时不仅要鼓励,更要示范正确的活动姿势,比如教关节置换患者如何翻身才不疼。

3. 特殊人群的“隐性需求”

老年患者:视力听力下降,递水杯时要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说话慢一点、声音稍大些;记忆力差的患者,口服药要分好早中晚,用颜色标注更清楚。

儿童患者:哭闹不止可能不只是怕疼,陌生环境会让他们焦虑,打针前用玩具转移注意力,比单纯说“别哭”更有效。

三、怎么培养预判力?三个“笨办法”很管用

1. 把“巡视”变成“观察”

不少护士巡视时只看输液瓶、监护仪,其实更该多留10秒观察患者:脸色有没有发白?呼吸是不是变快?被子盖得是不是太严实?有位护士就是在巡视时发现,术后患者的脚趾比平时紫了一点,及时发现了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迹象。

2. 多问一句“废话”

打完针别急着走,多问一句“现在觉得怎么样?”“要不要帮你翻个身?”。曾有患者被问到时才说“后背有点痒”,掀开衣服发现是胶布过敏起了红疹,避免了更严重的反应。这些看似多余的话,其实是在给患者表达需求的机会。

3. 记“个性化笔记”

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张大爷早上7点要排便,李阿姨输液时怕吵喜欢关窗帘,把这些细节记在护理本上,下次就能提前准备。

四、预判不是“猜”,是专业打底的关怀

有家属曾疑惑:“护士怎么知道我妈要喝水?”其实这背后是专业判断:糖尿病患者血糖偏高时容易口渴,结合患者刚才说“嘴唇干”,再看输液量不多,综合这些信息才做出的判断。

预判不是凭空猜测,而是基于对病情的了解、对人性的理解,再加上一点点细心。就像老中医摸脉能知病情,资深护士通过观察能懂患者需求,这背后是无数次临床实践积累的“直觉”。

临床护理的温度,往往就体现在这些“未雨绸缪”里:在患者喊疼前备好止痛药,在患者口渴前倒好温水,在患者焦虑时递上一句“有我在”。当护理从“被动执行”变成“主动预见”,患者感受到的不仅是专业,更是被珍视的温暖——这或许就是护理工作最深的价值所在。

2025-08-0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