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打呼噜是睡得香、休息好的标志,甚至觉得呼噜足够响才踏实。但长期打呼噜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原因在于当呼噜声伴随呼吸暂停、夜间憋醒、白天嗜睡时,很可能已经患上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种情况不仅会让人越睡越累,还会显著增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甚至猝死的风险。
打呼噜为何会变成病
打呼噜的本质是睡眠时呼吸道不通畅,当人进入深度睡眠,全身肌肉放松,咽喉部的肌肉也会变得松弛。如果咽喉空间本就狭窄,气流通过时就会震动软腭、悬雍垂等软组织,发出呼噜声。更危险的情况是呼吸道完全堵塞,也就是当肌肉松弛到一定程度,气道会被彻底堵住,导致呼吸暂停,且每次暂停可能持续10秒以上,一晚上可能发生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这种呼吸暂停、憋醒的循环,会让身体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同时心脏为了输送氧气被迫加速跳动,而大脑因缺氧频繁觉醒。长此以往,高血压、心律失常、记忆力下降等问题便会接踵而至。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有哪些信号
并非所有打呼噜都需要治疗,但若呼噜声大且不规律,也就是声音忽高忽低,甚至突然安静几秒,随后可能伴随一声闷响或呛咳,这种情况就需要特别注意了;白天极度嗜睡,开会、开车时打瞌睡,甚至吃饭、聊天都能睡着,记忆力明显下降;晨起不适,头痛、口干舌燥,原因在于夜间用嘴呼吸导致水分流失;情绪暴躁或注意力涣散,长期缺觉会影响大脑前额叶功能,导致易怒、焦虑;体型偏胖,脖子粗短的人,气道更容易被脂肪压迫。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如何进行预防
即使确诊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多数人也能显著改善症状。肥胖是导致呼吸道狭窄的主要原因,颈部脂肪堆积会直接压迫气管,内脏脂肪过多则会推挤膈肌,限制肺部扩张。研究显示,减掉体重的5%至10%,就能让呼噜声减小一半,呼吸暂停次数减少30%以上。每月建议减1至2公斤,避免极端节食导致肌肉流失。同时重点减肚子,应将男性腰围控制在90cm以下,女性85cm以下。期间应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增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
平躺时,舌根和软腭容易后坠堵塞气道,而侧睡能利用重力让呼吸道保持通畅。实验表明,侧睡可使呼吸暂停次数减少50%以上。可以在睡衣背后缝个网球或小枕头,强迫自己保持侧卧姿势。也可以和伴侣互相提醒,若发现对方平躺时,轻轻推其肩膀帮助翻身。尤其是特殊人群应优先侧睡。例如孕妇、胃食管反流患者平躺可能加重不适,侧睡更安全。
酒精和镇静类药物会放松咽喉肌肉,让原本狭窄的气道更容易堵塞。即使少量饮酒也可能延长呼吸暂停时间。为此可以用热牛奶、薰衣草精油等替代酒精助眠。或是在失眠时尝试“4-7-8呼吸法”,也就是吸气4秒后屏息7秒再呼气8秒,重复5轮即可帮助放松身心。同时在服用感冒药前应看成分,避免含抗组胺药,这类药物会加重肌肉松弛。
鼻塞会迫使用嘴呼吸,而张嘴睡觉会让下颌后缩,进一步压迫气道。为此,过敏性鼻炎、鼻中隔偏曲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建议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清除过敏原和分泌物。可以在卧室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灰尘、螨虫刺激。若处于干燥季节,则建议用加湿器,保持湿度40%至60%,避免鼻腔黏膜干燥。
熬夜会打乱呼吸节律,让呼吸道肌肉更易松弛。而缺乏运动则会导致全身肌肉无力,包括咽喉部肌肉。为此每天保证7小时睡眠与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有效增强呼吸控制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固定作息时间,即使是在周末,起床时间也应与平日相差不超过1小时。同时应选择呼吸友好型运动,例如游泳可锻炼呼吸肌,而瑜伽能改善体态,唱歌则能强化咽喉肌肉。此外需要注意避免睡前剧烈运动,以免因兴奋加重打呼噜。
打呼噜不是小事,需要及时进行科学预防与干预,进而让其变得可控,避免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建议从现在开始做起,让每一夜都呼吸顺畅,以降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