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镜子时,后槽牙深处那颗若隐若现的牙齿,就是人们常说的智齿。作为人类进化的 “遗留产物”,它本应助力祖先咀嚼粗糙食物,可在现代人嘴里,却成了不少人的 “心头病”。牙龈肿痛、牙齿歪斜、龋坏频发…… 这些困扰让很多人纠结:这颗 “不省心” 的智齿,到底该不该拔?别急,今天咱们就一起跟着颌面外科医生,揭开智齿拔除的真相。
一、认识智齿:为何总 “惹麻烦”
进化留下的 “小遗憾”
在远古时期,智齿是人类咀嚼坚硬根茎、坚果的得力助手。但随着饮食越来越精细,下颌骨逐渐变小,智齿的生长却没 “跟上节奏”。如今,大多数人的口腔空间变得 “局促”,智齿萌出时找不到合适位置,就容易 “横冲直撞”,引发各种问题。
四种 “危险形态” 要警惕
垂直阻生:智齿垂直生长,却被牙龈或骨头部分挡住,食物残渣容易残留,细菌大量滋生,导致牙龈反复发炎。
水平阻生:智齿横着生长,像个 “小楔子”,不断挤压旁边的牙齿,造成邻牙牙根被吸收,还会让牙列变得拥挤。
近中阻生:智齿朝邻牙倾斜,和邻牙之间形成清洁死角,不仅两颗牙都容易蛀坏,还可能损伤邻牙的牙神经。
倒置阻生:智齿倒着长在牙槽骨里,完全无法长出,可能压迫周围组织,甚至形成囊肿破坏颌骨。
二、该不该拔?这些情况别迟疑
反复发炎的 “炎症源”
当智齿部分萌出时,牙龈和牙齿之间会形成一个 “盲袋”,食物残渣进去后很难清理,细菌大量繁殖,引发智齿冠周炎。患者会感觉牙龈红肿、疼痛难忍,严重时连嘴都张不开,甚至出现发热等症状。要是炎症反复发作,不仅影响生活,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感染,这种情况建议尽早拔掉。
伤害邻牙的 “侵略者”
水平或近中阻生的智齿,会持续压迫邻牙,导致邻牙龋坏、牙根受损。在 X 光片下,常能看到邻牙被智齿 “顶” 出大洞,或是牙根被侵蚀得不成样子。为了保护好旁边的健康牙齿,这类智齿得及时 “请” 出去。
正畸路上的 “绊脚石”
打算做牙齿矫正的朋友,如果智齿影响牙列排齐,正畸医生一般会建议先拔掉智齿,为矫正创造良好条件。
特殊情况要慎重
要是智齿完全埋在牙槽骨里,不影响邻牙,也没任何不舒服,定期观察就行;孕妇情况特殊,除非炎症特别严重,否则不建议孕期拔牙;患有心脏病、高血压没控制好,或是血液系统疾病等患者,得先把基础病治好,再让医生评估能否拔牙。
三、拔牙前,准备工作要做好
选对时间很关键
女性要避开生理期,因为这时凝血功能下降,拔牙后容易出血;感冒、发烧时身体抵抗力弱,也不适合拔牙,等身体恢复了再说。最好选择上午拔牙,万一术后出现出血等异常情况,方便及时找医生处理。
检查到位更安心
拔牙前要拍口腔 X 光片或 CT,医生通过影像判断智齿位置、形态,以及与神经血管的关系,制定合适的拔牙方案。同时,还要做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确认身体状况适合拔牙。
病史告知不隐瞒
主动告诉医生自己的病史,比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还有药物过敏史等。正在吃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的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停药或调整用药,防止拔牙后出血不止。
四、拔牙过程:没你想得那么可怕
很多人躺在牙椅上,看着医生手里的器械,心里就直打鼓。其实现在拔牙技术很成熟,整个过程比想象中轻松多了。
拔牙前,医生会在牙龈打麻药,注射时有点胀痛,但麻药起效后就不疼了,只会感觉到牙齿被晃动、拉扯。要是智齿情况复杂,医生可能要切开牙龈、去除部分骨质,把牙齿分成小块再取出,整个过程大概半小时到一小时。拔完牙,医生会在创口放置棉球止血,咬住 30 - 40 分钟后吐掉就行。
五、术后护理:细节决定恢复
止血与饮食注意事项
拔牙后 24 小时内别漱口、刷牙,也别用力吐痰,防止创口的血凝块脱落引起出血。2 小时后可以吃东西,选温凉、软糯的,像冰淇淋、米粥、软面条,别吃太热、太辣的,免得刺激创口。
应对疼痛与肿胀
术后创口有点疼、有点肿是正常的。疼得厉害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吃止痛药;术后 24 小时内用冰袋冷敷脸,每次 15 - 20 分钟,隔 1 - 2 小时敷一次,能减轻肿胀和疼痛;24 小时后换成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消肿。
创口清洁与复诊
24 小时后可以轻轻漱口,保持口腔干净,避免食物残渣引发感染。按照医生指定的时间复诊,一般 7 - 10 天拆线。要是出血不止、疼得厉害,或是发烧了,赶紧去医院。
虽然智齿拔除是常见的小手术,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了解智齿的特点,判断是否该拔,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才能顺利度过恢复期。要是对智齿还有疑问,别犹豫,找正规医院颌面外科的医生看看,让专业人士帮你制定方案。毕竟,一口健康的牙齿,才是享受美食、自信微笑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