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床太久怎么防压疮 护理人员教你3招

卧床太久怎么防压疮 护理人员教你3招
作者:陈萍   单位: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15

长期卧床是许多疾病治疗或康复阶段的必要措施,但随之而来的压疮(俗称“褥疮”)却成为患者和家属最担忧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可能引发感染、脓毒症等严重后果。其实,通过科学的护理方法,压疮完全可以预防。

一、定时翻身:分散压力是基础

长期保持同一卧姿是压疮形成的首要原因。当身体某一部位持续受压超过一定时间,皮肤和皮下组织就会因缺血逐渐出现红肿、破溃。因此,定时改变体位、分散压力是预防压疮的核心措施。

翻身频率与技巧

建议每2小时翻身一次,夜间可适当延长,但需根据患者皮肤状况、体重、营养状态等灵活调整。例如,消瘦者因骨突明显需更频繁翻身,肥胖者因局部压力大同样需缩短翻身间隔。翻身时避免拖、拉、拽等动作,防止皮肤擦伤。

体位选择有讲究

平卧位:床头抬高不超过30°,避免身体下滑导致骶尾部受压;可在膝下垫软枕,保持髋关节自然屈曲,减少髂前上棘、足跟等部位压力。

侧卧位:双腿间夹软枕,避免股骨大转子直接受压;背部垫靠枕,使身体与床面呈30°夹角,分散肩胛部压力。

半坐卧位:仅在必要时短暂使用(如进食、排痰),且需在背部和大腿下垫软枕,防止骶尾部、坐骨结节受压。

使用辅助工具

对于无法自主翻身的患者,可借助气垫床、泡沫减压垫等工具。气垫床通过交替充气放气,动态分散压力;泡沫减压垫则通过高密度材料吸收压力,适合短期使用。需注意,辅助工具不能完全替代人工翻身,仍需定期检查皮肤状况。

二、皮肤护理:清洁与保湿并重

长期卧床者因出汗、排尿排便失禁等原因,皮肤易受潮湿和污染物刺激,增加压疮风险。因此,日常皮肤护理需做到“三清一护”。

清洁:避免刺激,温和为主

每日用温水(接近体温)擦拭皮肤,重点清洁骨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肘部)和皮肤褶皱处(如腹股沟、腋下)。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或含酒精的清洁剂,以免破坏皮肤屏障。

干燥:减少摩擦与潮湿

擦拭后用柔软毛巾轻轻拍干皮肤,避免用力擦拭导致擦伤。床单需保持平整无褶皱,每日更换,潮湿或污染时立即更换。对于易出汗部位,可扑少量爽身粉(需选择无刺激性产品),但需避免粉末堆积结块。

保湿:修复屏障,预防干裂

长期卧床者皮肤易因缺乏活动而干燥,可选用无香料的保湿霜(如凡士林)涂抹全身,尤其是小腿、足跟等易干裂部位。但需注意,皮肤破损或感染部位禁止使用保湿产品,以免加重病情。

重点部位检查

每日至少检查两次皮肤,尤其是骨突和受压部位。观察是否有红肿、硬结、水疱或破溃,早期压疮表现为皮肤发红且按压后不褪色,此时需立即加强护理。若发现皮肤破损,需及时联系医护人员处理,避免自行涂抹药物。

三、营养支持:从内部增强抵抗力

压疮的愈合与营养状况密切相关。长期卧床者因活动减少、代谢率下降,易出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导致皮肤变薄、弹性下降、愈合能力减弱。

热量与蛋白质:基础需求要满足

根据患者体重和活动量,每日摄入足够的热量(一般每公斤体重25-30千卡)和蛋白质(每公斤体重1.2-1.5克)。优质蛋白来源包括鸡蛋、牛奶、鱼肉、瘦肉等,可促进组织修复。对于消化功能较弱者,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或选择肠内营养制剂补充。

维生素与矿物质:不可忽视的“小助手”

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合成,增强皮肤弹性,可通过柑橘类水果、青椒、西兰花等补充。

维生素A:促进上皮细胞生长,存在于胡萝卜、菠菜、动物肝脏中。

锌:加速伤口愈合,富含于瘦肉、坚果、全谷物中。

铁:预防贫血,保证氧气运输,可通过红肉、豆类、绿叶菜补充。

水分:保持代谢平衡

每日饮水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一般建议1500-2000毫升(包括汤、粥等)。对于心肾功能不全者,需遵医嘱控制入量。充足的水分可维持皮肤湿润,促进代谢废物排出。

特殊情况处理

对于吞咽困难或意识障碍的患者,需通过鼻饲或胃造瘘管提供营养,注意营养液的浓度、温度和输注速度,避免腹泻或便秘。若患者存在糖尿病、肾病等基础疾病,需根据病情调整饮食方案,例如糖尿病患者需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肾病患者需限制蛋白质和磷的摄入。

若发现压疮早期迹象,切勿自行处理,应立即联系专业医护人员评估治疗。通过科学护理,绝大多数压疮均可避免,让患者舒适、安全地度过卧床期。

2025-07-2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