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性好奇,喜欢用嘴巴探索世界,在成长过程中,误吞异物的情况时有发生。当意外突然降临,黄金急救时间往往只有短短几分钟,能否把握关键时机正确处理,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生命安全。了解相关急救知识,是每位家长和监护人的必修课。
孩子误吞异物的常见类型与危险程度
孩子误吞的异物可谓五花八门。日常生活中,硬币、纽扣电池、小玩具零件、弹珠等小物件,因体积小、易抓取,常常成为孩子误吞的“主角”。此外,鱼刺、骨头等食物类异物,也会在孩子进食时不小心被吞下。
不同类型的异物危险程度大不相同。光滑的硬币、玻璃珠等异物,如果体积不大,有可能随粪便自然排出体外;但尖锐的异物,如鱼刺、别针等,极易划伤食管、胃肠道,引发出血、穿孔等严重后果;而纽扣电池危害尤为严重,一旦进入体内,电池外壳被消化液腐蚀后,会释放出强碱物质,在短时间内灼伤食管、胃黏膜,造成难以修复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识别孩子误吞异物的关键信号
孩子误吞异物后,表现出的症状因异物的大小、形状、停留位置而异。当异物卡在气道时,孩子会出现剧烈呛咳、面色发紫、呼吸困难,甚至无法发声等典型的窒息表现,这是最为紧急的情况,必须立刻施救。
若异物进入消化道,初期孩子可能会有恶心、呕吐、哭闹、拒绝进食等反应。随着时间推移,如果异物卡在食管,孩子会持续感到吞咽困难、胸痛;当异物进入胃肠道,可能出现腹痛、腹胀、便血等症状。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这些异常,即便不确定是否误吞异物,也应立即就医检查。
黄金急救时间内的正确应对措施
当孩子误吞异物,前几分钟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如果确定异物卡在气道,应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对于1岁以下的婴儿,将婴儿面朝下,放在手臂上,用手支撑住婴儿的头颈部,使其头部略低于胸部,在婴儿两肩胛骨之间,用另一只手的掌根快速拍打5次;若异物未排出,将婴儿翻转面朝上,在两乳头连线中点,用两根手指快速按压5次,重复上述动作,直至异物排出。
对于1岁以上的孩子,施救者站在孩子身后,双脚前后分开,前脚距离孩子约一脚宽,后脚脚跟踮起,膝盖微微弯曲。让孩子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保持孩子身体前倾、头部略低、嘴巴张开。施救者双臂环绕孩子腹部,一手握拳,拇指顶住孩子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剑突下方,另一手抓住握拳手,快速、有力地向内、向上冲击孩子腹部,每秒约1次,重复动作直至异物排出。
如果异物进入消化道,且孩子没有出现呼吸困难等紧急情况,切勿自行使用催吐、导泻的方法,也不要盲目让孩子吃大量食物试图将异物带入肠道,这些错误做法可能会加重损伤。应尽快带孩子前往医院,通过X光、胃镜等检查,确定异物位置和性质,由医生决定进一步的处理方案。
预防孩子误吞异物的有效方法
预防永远胜于急救。为避免孩子误吞异物,家长要做好居家环境管理。将小物件,如硬币、纽扣、玩具零件等收纳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玩具,避免购买带有小零件、易脱落部件的玩具。在孩子进食时,要营造安静的环境,避免孩子边吃边玩、嬉笑打闹,同时,对于坚果、果冻等易呛噎的食物,不要整颗给孩子食用,应切碎或碾碎后再喂。
此外,家长还应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通过绘本、动画等方式,教会孩子哪些东西不能放入口中。同时,要关注孩子的行为,当发现孩子有将物品放入口中的倾向时,及时制止并正确引导。
孩子误吞异物是令人揪心的突发状况,黄金急救时间稍纵即逝。家长和监护人只有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做好日常预防工作,才能在意外发生时冷静应对,为孩子的生命健康筑起坚实的防线。守护孩子的安全成长,需要每一位家长时刻保持警惕,将预防和急救知识牢记于心,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