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每分钟跳动60~100次,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然而,当这颗“发动机”因长期超负荷运转或疾病侵袭而逐渐“疲惫”时,便可能引发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据统计,我国35岁以上人群心衰患病率达1.3%,7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超过10%,5年死亡率高达50%,甚至超过部分恶性肿瘤。心衰并非独立疾病,而是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症状隐匿且危害严重,需引起高度重视。
心衰的“警报信号”
心衰的症状因病程阶段和受损心脏部位而异,但核心表现为“泵血不足”与“液体潴留”。
1.左心衰:肺部的“水淹警报”
左心室负责将血液泵入全身,若其功能下降,血液会淤积在肺部,引发呼吸困难。早期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逐渐发展为端坐呼吸,甚至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急性左心衰发作时,患者可能咳出粉红色泡沫痰,这是肺水肿的典型表现。
2.右心衰:下肢的“肿胀危机”
右心室负责回收全身静脉血,若其功能受损,血液会淤积在外周,导致下肢水肿、腹胀、颈静脉怒张等。长期右心衰可能引发心源性肝硬化,出现黄疸和腹水。
3.全心衰:全身器官的“连锁反应”
当左右心室均受损时,患者可能同时出现呼吸困难和水肿,并伴随乏力、头晕、少尿(肾灌注不足)、食欲减退(胃肠道淤血)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因心源性休克(血压持续低于90mmHg、皮肤湿冷、意识模糊)危及生命。
心衰的“幕后推手”
心衰的诱因复杂多样,常见因素包括:①基础心脏疾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②代谢与免疫因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病。③不良生活方式:高盐饮食、缺乏运动、酗酒与药物滥用。
心衰的“防治攻略”
心衰虽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科学治疗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1.药物治疗
利尿剂(如呋塞米):减少体内多余液体,缓解水肿和呼吸困难。
ACEI、ARB类药物(如贝那普利):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抑制钠重吸收,减轻水肿。
2.非药物治疗
限盐限水: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2~5克,严重心衰患者液体摄入量需低于1.5升。
适度运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改善心肺功能。
器械治疗:如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协调左右心室收缩,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可预防猝死。
3.定期监测
每日称重:3天内体重增加2公斤以上可能提示液体潴留,需及时调整利尿剂剂量。
记录出入量:严重心衰患者需记录每日饮水量和尿量,保持出入平衡。
定期复查:每3~6个月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评估心脏功能。
预防心衰
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管理血糖。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均衡饮食、保持心理平衡。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早期发现心脏结构异常。
心衰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它提醒我们关注心脏健康,从控制血压、血糖到健康饮食,从规律运动到定期体检,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预防心衰的“保护盾”。若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请及时就医,早诊断、早治疗是延缓病情进展的关键。让我们用心呵护心脏,别让这颗“发动机”过早“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