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胃黏膜长期炎症为特征,表现为胃痛、胃胀、反酸和食欲下降等症状。其发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不当、情绪失调等因素相关。中西医结合治疗因兼顾快速缓解症状与长期调理,逐渐成为主流方案。以下从胃黏膜修复与脾胃功能调理两方面介绍科学养护方法。
慢性胃炎的“病根”在哪里
西医视角:胃黏膜保护屏障受损
慢性胃炎的核心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常见病因包括:
1.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诱因,可破坏胃黏膜保护黏液(厚度<0.5毫米),引发持续炎症。全球约50%人群携带,清除该菌是治疗核心。
2.外界刺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炎药削弱黏膜保护;胆汁反流、高盐饮食(>5g/日)、饮酒及过烫食物(>65℃)直接损伤黏膜细胞。
3.功能异常:自身免疫问题破坏产酸细胞致胃酸不足;胃动力减弱使食物滞留,加重黏膜刺激。
中医视角:脾胃功能失调
从中医角度看,慢性胃炎多归属“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其基本病机是脾胃功能失调,具体可表现为:
1.体质本虚:饮食不规律、劳累耗伤脾胃之气,消化功能下降,形成“不荣则痛”。
2.外邪侵扰:情绪抑郁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受凉或饮食不当引发寒湿、湿热侵袭,造成“不通则痛”。
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护胃健康
西医:精准修复胃黏膜
1.控制病因:Hp阳性者采用“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疗程10-14天,清除率85%-90%,4周后复查;避免滥用抗炎药,胆汁反流者联用莫沙必利等促动力药。
2.修复与对症:短期(4-8周)用奥美拉唑等抑酸药;硫糖铝形成保护膜,替普瑞酮促黏膜再生(适用于糜烂性胃炎);餐后腹胀用促动力药,胃酸不足者补充消化酶。
中医调理:整体调养脾胃功能
1.中医辨证施治:①脾胃虚弱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②肝胃不和型:以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疏肝和胃。③胃阴不足型:予益胃汤、沙参麦冬汤滋养胃阴。④脾胃湿热型:选三仁汤、甘露消毒丹清热化湿。
2.外治辅助:艾灸中脘穴温通脾胃;吴茱萸贴肚脐缓解胃寒;按耳穴(胃、脾、神门)或饭后1小时顺时针揉腹,促胃肠蠕动。
中西医结合的独特优势
急性期:快速控症减副作用
根除Hp时,四联疗法配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减轻肠道菌群失调,清除率提升约10%。黏膜糜烂出血时,西药抑酸配云南白药,加速愈合,缩短止血时间30%以上。
缓解期:降复发改功能
1.萎缩性胃炎:西医定期胃镜监测,配合香砂六君子汤合丹参饮,健脾活血延缓进展。
2.功能性腹胀:促动力药联艾灸足三里,增强胃肠动力,提升疗效。
日常养护的关键要点
饮食调理
1.宜食:山药(黏蛋白护膜)、南瓜(果胶中和胃酸)、猴头菇(多糖修复),搭配鱼、蛋及新鲜蔬果。
2.忌食:辛辣、油炸、过咸(<5g/日)、过烫食物;戒烟限酒,少喝浓茶、咖啡。
3.习惯:三餐规律(早餐7-9点最佳),晚餐七分饱,睡前3小时不进食。
生活管理
1.作息:23点前入睡,保证7小时睡眠,避免熬夜伤脾胃。
2.运动:每日30分钟温和运动(散步、八段锦),饭后1小时内不剧烈活动。
情绪与监测
1.情绪调节:焦虑抑郁通过“脑-肠轴”加重症状,可冥想、听音乐疏解。
2.定期检查:浅表性胃炎每年胃镜;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每6-12个月复查,监测癌前病变;定期查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
结语
慢性胃炎康复需黏膜修复与脾胃调理结合:西医快速控因控症,中医改善体质减复发。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将规范治疗与科学养护结合,实现脾胃健康。正如《景岳全书》所言“脾胃受伤,则百病丛生”,护好脾胃即守护健康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