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不只是缺铁

贫血不只是缺铁
作者:李慧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
197

体检报告上“贫血”二字,常让人第一反应就是缺铁。然而,血液的世界远比想象中复杂,贫血的背后,可能藏着多种“真凶”。想要读懂自己的“血”情,从血常规到铁蛋白,这些指标都暗藏玄机。

血常规是诊断贫血的第一道关卡,其中“血红蛋白(Hb)”是关键指标。成年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孕妇低于100g/L,即可判定为贫血。但这仅仅是开始,通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能进一步将贫血分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可能与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有关;正细胞性贫血则病因多样,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等。

铁蛋白作为体内储存铁的“仓库管理员”,其数值能精准反映铁储备情况。血清铁蛋白低于15μg/L,几乎可以确诊缺铁性贫血。但铁蛋白升高也可能暗藏危机,炎症、感染、肿瘤等疾病会刺激铁蛋白合成,导致其数值虚高,掩盖真实的缺铁状态。此时,结合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等指标综合判断,才能拨开迷雾。

除了缺铁,维生素缺乏也是贫血的常见诱因。维生素B12参与DNA合成,缺乏时会导致巨幼细胞贫血,患者不仅面色苍白,还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手脚麻木、行走不稳;叶酸同样是DNA合成的“原料”,孕妇尤其需要充足叶酸,否则易引发胎儿神经管畸形,同时自身也面临贫血风险。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更是贫血的“幕后黑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则是造血细胞出现“发育异常”,虽然努力工作,却生产出大量“不合格”血细胞。这些疾病往往需要通过骨髓穿刺活检,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才能确诊。

慢性病引发的贫血也不容忽视。慢性感染、炎症、自身免疫病、肿瘤等疾病,会干扰铁代谢和红细胞生成。比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免疫系统攻击关节的同时,也会影响红细胞生成;慢性肾病患者因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导致肾性贫血。

当发现贫血时,切勿盲目补铁。过量补铁不仅无法改善贫血,还可能造成铁过载,损害肝脏、心脏等重要器官。正确的做法是携带完整的血常规报告,包括红细胞参数、铁代谢指标等,必要时进行骨髓检查,让医生抽丝剥茧找出病因。针对不同类型的贫血,治疗方法也大相径庭:缺铁性贫血需补充铁剂和维生素C;巨幼细胞贫血要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骨髓疾病可能需要免疫抑制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贫血从来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从血常规到铁蛋白,每一项指标都是解开谜团的钥匙。关注血液健康,读懂体检报告,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健康密码。当身体发出“贫血”信号时,及时寻求专业诊断,精准治疗,才能让生命重新焕发生机。

2025-08-2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