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心脏“怦怦乱跳”的经历,有人以为是情绪激动或过度劳累所致,往往不当回事。但实际上,这种异常跳动可能是一种危险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出的预警信号。数据显示,我国房颤患者超2000万,而房颤引发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致死致残率极高。更可怕的是,约30%的房颤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因此,学会识别房颤的典型信号,对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
信号一:心跳“毫无规律”,不是“快”这么简单
很多人把房颤等同于“心跳快”,但二者有本质区别。正常心跳每分钟60~100次,节奏均匀,就像钟表的滴答声稳定有序;而房颤发作时,心房失去正常的收缩功能,会出现“颤抖”式运动,导致心跳变得毫无规律——可能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有时每分钟跳120~180次,有时又突然放缓,摸脉搏时会明显感觉“时强时弱、时有时无”,甚至能清晰听到心脏“乱撞”的声音。
这种“无规律跳动”往往突然发作,可能持续几分钟、几小时,也可能连续数天。比如有人在散步时突然感觉心脏“慌得厉害”,休息后也无法缓解;有人夜间睡觉时被不规则的心跳惊醒,伴随胸口发紧。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哪怕症状很快消失,也不能掉以轻心,这很可能是房颤在“试探”,若不及时干预,发作会越来越频繁,持续时间也会逐渐延长。
信号二:莫名乏力气短,爬楼都成“负担”
心脏是人体的“动力泵”,房颤发作时,心房无法有效收缩,心脏泵血效率会下降30%以上,导致全身器官供血不足。此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莫名乏力、气短——以前能轻松爬5层楼,现在爬1层就气喘吁吁;坐着看电视时也会突然感觉浑身没力气,连拿遥控器的劲都没有;甚至在安静状态下,也会觉得呼吸急促,需要深呼吸才能缓解。
很多人会把这种症状归咎于“年纪大了”“体质差”,尤其是中老年人,往往误以为是衰老的正常表现。但实际上,这是心脏功能下降的信号:当大脑、肌肉等器官得不到足够血液时,就会出现乏力;肺部供血不足则会影响气体交换,导致气短。如果这种情况频繁出现,尤其是伴随心跳异常时,一定要及时检查心脏。
信号三:突发头晕胸痛,可能是“危险警报”
房颤发作时,除了心跳和呼吸异常,还可能出现头晕、胸痛等症状,这往往是更危险的信号。当心脏泵血减少时,脑部供血会明显不足,轻者会出现头晕、视物模糊,感觉“天旋地转”;重者可能会突然晕厥,尤其是在站立或活动时,容易因失去意识而摔倒,引发骨折、脑出血等严重后果。
而胸痛则可能是房颤合并冠心病的表现:房颤时心脏跳动紊乱,容易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心肌缺血,出现胸部压榨性疼痛,就像“有块石头压在胸口”,有时还会放射到肩膀、手臂或颈部。这种胸痛通常持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如果超过20分钟仍不缓解,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危及生命。
房颤虽然危险,但只要我们能识别这三个信号,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就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风险。记住:心脏不会“无缘无故”乱跳,每一次异常跳动,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千万别不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