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尤其是涉及骨科的损伤,如骨折、扭伤、擦伤等,而出血是这些损伤中常见的症状。正确及时的止血对于减轻伤者痛苦、防止失血过多引发严重后果至关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骨科护理中止血的小常识。认识出血的类型1.动脉出血动脉负责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因此动脉出血时,血液呈鲜红色,流速快,压力大,呈喷射状涌出。这种出血如果不及时处理,短时间内就可能导致大量失血,危及生命。例如,在一些严重的骨折损伤中,骨折断端可能刺破周围的动脉血管,引发动脉出血。
2.静脉出血静脉是将全身各处的血液回流到心脏的血管,静脉出血时,血液颜色较暗,呈暗红色,出血速度相对较慢,呈持续流出状。虽然静脉出血的危险性相对动脉出血稍低,但如果长时间不处理,也会导致失血过多。例如,一些下肢的开放性损伤就可能出现静脉出血。
3.毛细血管出血毛细血管分布广泛,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微小血管。毛细血管出血时,血液呈红色,出血量少,一般从伤口渗出,可自行凝固止血。常见于一些轻微的擦伤,如膝盖、手肘等部位的擦伤。
现场紧急止血方法1.直接压迫止血法这是最常用且简单有效的止血方法。当伤口有出血时,立即用干净的纱布、毛巾或衣物等按压在伤口上,施加适当的压力,阻止血液流出。按压时要持续用力,不要频繁松开查看,一般按压10-15分钟,多数情况下可有效止血。例如,在户外游玩时,有人不小心摔倒擦伤膝盖,可迅速用随身携带的干净手帕按压在伤口处。
2.加压包扎止血法在直接压迫止血的基础上,用绷带或布条等对伤口进行包扎,进一步增加压力以止血。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过松无法起到止血作用,过紧则可能影响肢体血液循环。先将纱布或敷料覆盖在伤口上,然后用绷带从肢体远端向近端缠绕包扎,每一圈要重叠1/3-1/2。比如,手部受伤出血,可用绷带对手部伤口进行加压包扎。
3.止血带止血法当遇到四肢大动脉出血,采用其他方法无法止血时,可使用止血带止血法。但此方法要谨慎使用,因为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肢体缺血坏死。止血带可选用橡胶管、布条等,位置应尽量靠近伤口的近端。使用时,先在止血带与皮肤之间垫上纱布等保护皮肤,然后将止血带缠绕肢体2-3圈,适当拉紧,以伤口不再出血为准。要记录使用止血带的时间,每隔30-60分钟放松1-2分钟,防止肢体长时间缺血。例如,在严重的骨折导致大腿动脉出血时,在紧急情况下可使用止血带止血。
后续护理与注意事项1.观察出血情况在采取止血措施后,要密切观察伤口是否还有出血,以及伤者的面色、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如果伤口仍有出血,应及时重新评估止血方法或寻求医疗帮助。若伤者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呼吸急促等症状,可能提示失血过多,需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2.保持伤口清洁止血后,要尽量保持伤口周围清洁,避免伤口感染。不要随意触摸伤口,如有条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周围,然后用碘伏等消毒剂进行消毒。对于擦伤等表浅伤口,消毒后可涂抹适量的抗生素软膏,再用干净的纱布或创可贴覆盖。
3.及时就医即使出血已经止住,也建议伤者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医生会对伤口进行详细评估,判断是否需要缝合、注射破伤风疫苗等,同时检查是否存在骨折等其他潜在损伤。特别是对于较深、较大的伤口,以及怀疑有骨折的情况,更不能忽视就医。
在骨科护理中,掌握正确的止血方法是应对意外损伤的重要技能。无论是动脉出血、静脉出血还是毛细血管出血,我们都能通过合适的方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止血。同时,后续的护理和及时就医也同样关键,这能确保伤者尽快恢复健康。希望大家通过了解这些骨科护理止血小常识,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冷静应对,为伤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