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并为夫人拍摄出全世界第一张手部X射线影像,医学进入“穿透式观察”时代。这束能穿透人体的“无形之光”,不仅让骨骼、脏器的形态清晰呈现在胶片上,更催生了专门的医学影像科室。对于医院而言,放射科便是承接这一技术变革的核心部门,多年来依托X射线、CT等关键技术,持续升级“穿透式观察”能力,成为临床医生寻找病灶、制定诊疗方案的“另一双眼睛”,用专业技术为辖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X射线检查技术:基层诊疗的“快速响应兵”
X射线检查的优势十分贴合基层卫生院的诊疗需求。针对骨骼系统疾病,它能清晰显示骨折线、骨骼畸形、骨肿瘤等问题,例如患者因摔倒导致腿部疼痛时,通过X射线片可立即判断是否存在骨折及骨折错位程度,为骨科医生制定复位、固定方案提供直接依据;针对胸部疾病,它可用于排查肺炎、肺结核、肺部肿瘤、气胸等,尤其是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通过胸部X射线检查能快速区分普通感冒与肺炎,避免漏诊重症;针对消化系统疾病,配合钡餐造影技术,还能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的形态及蠕动情况,辅助诊断胃溃疡、胃食管反流、肠道梗阻等问题。
从实际诊疗流程来看,X射线检查操作简便、成像速度快,患者无需长时间等待——常规胸部、四肢检查从摆位到出片仅需几分钟,急诊患者可优先检查,有效缩短了急诊救治的“时间窗口”。同时,该技术检查成本相对较低,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更适合基层卫生院面向广大群众提供普惠性医疗服务。
CT检查技术:精准诊断的“高清放大镜”
CT检查的核心优势在于“高分辨率”与“多模态成像”。一方面,其图像分辨率远高于X射线检查,能清晰显示微小病灶和细微结构。例如,对于X射线片难以发现的直径5毫米以下的肺部小结节,CT检查能准确捕捉其位置、大小、形态及边缘特征,帮助医生判断结节的良恶性倾向;对于颅脑损伤患者,CT可快速识别脑挫伤、脑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为神经科医生制定抢救方案提供关键依据;对于泌尿系统结石,CT能精准定位结石的大小、位置及是否合并尿路梗阻,指导泌尿外科医生选择药物排石或手术取石方案。
另一方面,常规平扫适用于多数疾病的初筛,如肺部感染、肝脏肿瘤、骨骼骨折等;增强扫描则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让造影剂随血液流经全身,使血管、肿瘤等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形成更明显的对比——例如在诊断肝脏肿瘤时,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帮助医生区分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等不同病变类型;CTA技术则专门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脑血管、下肢血管的走行及是否存在狭窄、堵塞、动脉瘤等问题,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提供精准的术前评估。
放射科:以技术赋能,守护基层健康
作为临床诊疗的“眼睛”,放射科不仅承担着影像检查的任务,更在疾病诊断、治疗评估、随访观察等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科室始终注重技术升级与人才培养:一方面,定期维护、更新X射线机、CT机等设备,确保设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减少因设备问题导致的误诊、漏诊;另一方面,组织医护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学术交流活动,学习最新的影像诊断技术与临床指南,提升团队的专业水平——例如,针对肺部小结节的诊断,科室医生通过学习AI辅助诊断技术,能更快速、准确地判断结节性质,为患者争取早期治疗时间。
在服务流程上,放射科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针对老年患者、行动不便患者,提供优先检查、协助摆位等便民服务;针对急诊患者,开通“绿色通道”,确保30分钟内完成检查并出具初步诊断报告;针对需要复查的患者,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通过对比前后影像,评估治疗效果,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同时,科室还注重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协作,定期参与病例讨论,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共同制定诊疗方案,避免“只看影像、不看患者”的片面诊断。
从X射线技术的初步应用,到CT技术的精准赋能,放射科始终以“精准诊断、优质服务”为目标,用专业的技术和贴心的服务,为辖区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未来,科室将继续紧跟医学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诊疗能力,让“火眼金睛”更亮、更准,为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