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
扁平足是指足部内侧的足弓弧度减少。站立时足弓呈下降或消失,形成鸭掌状,影响行走,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
先天性扁平足:许多孩童出生时便有轻微扁平足的迹象,轻微者长大后会恢复正常,严重者到了青春期时,随着体型成长会开始出现并发症。一般来说,8岁以前穿着矫正鞋有机会完全治愈,若超过8岁,发育定型,则只能使用功能鞋垫改善症状。平时需多加注意孩童走路姿势,早期治疗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后天性扁平足:后天性扁平足又称成人扁平足,通常是因为有轻微的先天性扁平足,又加上肌腱退化、肥胖等因素导致。初期症状有慢性足部肌肉拉伤、后胫肌腱炎、足底筋膜炎等,此时必须穿着特殊鞋垫并且搭配药物、康复治疗,有极高的机率可以治愈,若放任症状不管,使症状严重到骨头变形或断裂时,则必须动手术治疗。
症状:
走路内八字,常把鞋底内侧磨平
常抱怨小腿后侧酸痛
平衡能力不足,走路跌跌撞撞,因此与同侪进行动态活动时,容易失去动机及自信心
扁平足的结构异常,使得站立时脊椎受力不平均,脊柱侧弯机率增高
扁平足的危害
a.扁平足会导致足底筋膜炎、脚底疼痛、跟腱炎、髋骨腱炎、拇趾外翻、腰痛及甚至颈肩痛等症状,且无法长时间行走。
b.扁平足的人拇长屈肌被拉伸,肌力减弱,大脚趾无法正常抓地。出现脚趾朝外的外八字走路。
c.扁平足的人牵一发而动全身,全身力学排列紊乱,影响脊柱生长发育。扁平足可能造成拇外翻,继而可能造成膝内扣、骨盆侧倾,最终导致脊柱侧弯。
扁平足的康复治疗
放松脚底、小腿筋膜,拉伸小腿三头肌。
拇长屈肌的锻炼:抓毛巾训练。
胫骨前肌的训练:弹力带足背屈内翻训练
胫骨后肌的训练:弹力带足趾屈内翻训练
单腿支撑训练:单腿直膝硬拉
告别人字拖、高跟鞋。
拇外翻
什么是拇外翻
拇外翻是指拇趾在第 1 跖趾关节处向外偏斜>15°的一种前足畸形,它是一种复杂的解剖畸形,在治疗上极具挑战性。俗称为“大脚骨”。
拇外翻病因
1、家族遗传史;前期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观察到,1491 例拇外翻患者中 69.48% 有家族遗传史,其中 55% 的患者在 20 岁之前就出现了拇外翻。
2、不合脚的鞋子、高跟鞋、过尖及过窄的鞋,使脚跟不易固定,对脚趾造成挤压摩擦及压迫,不但影响脚趾的伸展与活动,造成不适及疼痛,还会破坏了原本三个立足点的功能,而行走时全身重量落在足部前端,脚趾会因身体重量压迫逐渐变形,就会造成拇指外翻的现象。
3、先天性的肌腱移位也是拇外翻发生的重要原因。拇长屈、伸肌腱外移, 使第1跖趾关节外侧关节囊及韧带、拇内收肌及肌腱、拇短屈肌腱外侧头等发生适应性挛缩。这些组织的适应性挛缩又加重了拇长伸肌腱向外侧移位,形成弓弦样牵拉机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拇外翻形成。
4、足结构异常的因素:
籽骨脱位也被认为是拇外翻的重要的病理因素。如扁平足、足底筋膜肌力的降低和不平衡等,使脚底机能降低,造成不稳定进而变形。跖趾关节形态又圆又小;第一跖骨头关节面向外侧偏移;第一跖骨内收等是发生拇外翻的因素。
其他原因:跖趾关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第一跖趾关节及其附近跖骨、趾骨的畸形愈合,第二趾切除术后,神经肌肉性病变致肌力不平衡等也是发病因素。
拇外翻的危害
1、足部畸形,影响美观。
2、疼痛;随着畸形程度的加重,拇外翻会出现拇囊炎、爪形趾、鸡眼、脚垫等并发症,影响到足部功能。
3、下肢力线异常拇外翻会导致踝、膝、髋关节的应力分布变化,造成下肢力线改变,甚至影响脊柱的生物力学,导致脊柱疼痛的出现。
拇外翻的康复治疗
预防原则:在拇外翻角度小于 15°时主动训练预防进一步加重。
紧张肌肉放松,手法松解拇收肌、拇长屈肌:
取坐位,将患侧脚踝置于健侧膝上,用手指轻轻按压揉足底拇收肌和拇长屈肌位置。
网球放松:
单腿站立,悬空腿踩在球上,体重置于支撑腿。让球在脚底拇收肌和拇长屈肌位置滚动,做 30 秒。
拇长伸肌拉伸动作要领:
坐位,将患侧脚踝置于健侧膝上,一手固定脚踝,另一只手将拇趾向前向下伸展,拉伸 30 秒。继续拉伸,同时患侧拇趾开始用力与手对抗, 拉伸 30 秒,注意动作要轻缓。
手法纠正
坐位,将患侧脚踝置于健侧膝上,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患侧拇趾伸展,将关节面拉开,拉开之后在拇外翻形成的反方向做拇趾内收和旋转的动作。
3、拇展肌强化
做五趾外展,保持 5 秒后放松,后期可用手增加外展阻力。循序渐进增加训练强度。
4、足底小肌肉群短足训练:
足部贴平地面,试着用肌肉控制足部,努力形成足弓。过程中保持脚跟中立位置,脚踝没有很大的内翻动作,抓弹力带或毛巾激活足底屈肌。
5、拇外翻矫形器
拇外翻矫形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拇外翻,对于轻症是有所帮助的,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避免穿尖头高跟鞋,通过更换宽松舒适支撑力好的鞋子减少对骨突的摩擦。
6、矫形鞋垫
支撑足弓,并辅助以拇趾外展肌肉、足底筋膜等的力量练习。如果合并有跖骨头下的胼胝及疼痛可以采用特殊的足弓垫将跖骨颈抬高,减少跖骨头的负重。
7、物理因子
在物理治疗上可选用冲击波治疗、超声波治疗、蜡疗、光疗、其他电刺激及肌效贴扎等。也可辅以药物治疗减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