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特点
1.创伤再体验
经历闪回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最为常见的表现特点,也就是不受控制地反复回忆创伤场景,有时是生活中的突然画面闪现,有时是夜间噩梦回现,仿佛重新经历一次事件,在儿童当中,表现形式可能以反复画同一幅灾难场景、自己演绎行为等作为体现,而这种再体验的显现通常由相似的声音或是气味,也可能是类似的场景所诱发,此类相似感受会诱发患者强烈的恐惧,甚至是心悸、出汗等生理反应。
2.过度警觉
草木皆兵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非常多见的表现特点,生理表现中常见易受惊吓、易怒、失眠等,往往注意力难以集中,长期影响下的持续紧张状态会导致高血压以及免疫力下降的躯体问题。
3.回避、情感麻木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会有意识地远离与创伤有关的各种地点与人群,甚至是谈论话题,这种行为回避可与情感隔离同时存在,后者具体表现为对亲友的过度冷淡,日常失去快乐的能力,并且对未来感到绝望。
4.认知与情绪改变
在认知方面,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往往会出现自责或者归咎他人等情况,例如认为如果自己改变想法与行为就能阻止灾难发生,或者是对他人产生极端不信任的情况。在记忆方面,部分患者可能无法回忆起创伤事件的关键细节,这与心理防御机制有关。
科学处理
1.专业干预
如果发现自己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相似的表现,需要及时就医,精神科医生会通过访谈以及量表专业评估的形式确定病情,过程中会着重区分抑郁症与焦虑症,不仅因为焦虑、抑郁的部分表现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似,同样也因为临床中约有50%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会合并出现抑郁症与焦虑症。
确定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后,治疗方式通常包括两种,首先是心理治疗,这也是所有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其中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以及眼动脱敏再处理,前者适用于轻中度症状的患者,后者适用于严重闪回的患者,一般通过4-8周左右的心理干预治疗能够见到初步疗效,这两种心理治疗方式的作用均为修正认知,帮助减少闪回以及回避问题,认知行为疗法能够帮助患者识别错误的信念,同时学习正确的应对策略,眼动脱敏再处理则是帮助降低创伤记忆的情绪强度。在药物治疗中,常见使用舍曲林、氟西汀等,12岁以上患者人群适用,主要帮助改善中重度焦虑或抑郁,用药一个月以内能够起效,能够缓解患者的失眠以及警觉性过高问题,同时减少噩梦以及情绪波动。
2.家庭支持
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干预过程中,家庭支持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果能够做到合理有效的家庭支持,能够帮助提升康复效率与效果。首先第一步是避免催促患者康复,日常将“别想了”相似的叙述表达改为“我陪着你,你想说什么我随时听”等话语,帮助患者建立安全感,具体还包括帮助患者制定规律的作息表,固定用餐以及睡眠时间,由此也可减少生活的不确定感,在患者逐步接触恐惧场景时一旁陪同,都能够帮助患者康复。
3.自我管理
患者自我管理的关键就在于打破焦虑循环,日常可以通过一些健康行为方式调整惯有的生理、心理习惯,例如练习腹式呼吸,在警觉状态下能够有效打破行为与思维模式,快走、瑜伽等运动的适度开展能够提升内啡肽等脑内舒缓物质,辅助改善不良情绪状态。更为重要的是避免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例如酒精、咖啡因等能够加剧焦虑的饮食,也要避免独自观看各类灾难新闻以及暴力影视。
4.紧急情况
如果出现一些特殊紧急情况一定要立即就医,例如出现自伤、自杀的念头,或是分不清记忆与现实,认为创伤事件正在发生,以及无法控制的愤怒情绪爆发,并由此导致出现攻击行为。
结束语
由上可见,创伤后应激障碍有许多能够帮助辨别的典型特征,而在治疗处理方面,关键在于及早干预,并通过接纳、面对、修复的三步打破不良循环,不否定痛苦,并且在安全环境中重现创伤的细节,最后重建对于自我以及世界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