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急诊中,儿童便血是一个让家长和医生高度警惕的症状。12岁的乐乐(化名)近日突然出现乏力、脸色苍白,并伴有便血,最终被诊断为消化道出血。这类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其病因往往隐匿而复杂。尤其对于儿童患者,传统检查手段可能存在局限,而核医学技术却以其独特优势,成为寻找出血灶的“侦察兵”。通过一次异位胃黏膜显像,医生发现乐乐的便血根源是麦可尔憩室——一种常被忽视的先天性肠道畸形。术后乐乐恢复良好,苍白的小脸重新泛起红润。
儿童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挑战
儿童便血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包括感染、肠息肉、炎症性肠病、血管畸形或结构性异常等。由于患儿年龄小、配合度低,某些侵入性检查(如胃镜、结肠镜)实施困难,且无法覆盖全部小肠区域。而乐乐的症状(乏力、贫血、便血)提示可能存在慢性或间歇性出血,这类出血灶位置隐匿,常规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难以发现微小或黏膜层面的病变。
此时,核医学的优势凸显出来。它通过功能显像(而非单纯显示解剖结构),能够捕捉到生物代谢层面的异常,从而精准定位病灶。
什么是麦可尔憩室
麦可尔憩室是一种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源于胚胎期卵黄管未完全退化所致。正常情况下,卵黄管应在胎儿发育过程中逐渐闭合消失,但如果闭合异常,就会在回肠末端(距回盲瓣约50-100厘米处)形成一个憩室——即一段与肠道相连的“小袋子”。
更重要的是,这段憩室内常常含有异位胃黏膜——也就是说,本该只存在于胃内的黏膜组织,却错误地长在了肠道中。这些胃黏膜细胞具有分泌胃酸和蛋白酶的能力,从而腐蚀憩室或邻近肠壁,导致消化性溃疡、炎症、出血甚至穿孔。患儿常表现为反复腹痛、便血(通常为暗红色或鲜红色)、贫血,严重时可出现肠梗阻或腹膜炎。
除了麦可尔憩室,异位胃黏膜还可见于其他疾病,如Barrett食管和小肠重复畸形,但麦可尔憩室是儿童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核医学如何锁定病灶
核医学之所以能高效诊断这类疾病,依赖于一项称为“异位胃黏膜显像”的功能成像技术。其基本原理如下:
1.显像剂的特异性摄取
异位的胃黏膜细胞与正常胃黏膜一样,具有高度表达“氯离子-钾离子泵”的特性。这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离子转运蛋白,能够主动摄取血液中的高锝酸盐。因此,当向患儿静脉注射微量高锝酸盐后,显像剂会迅速被胃黏膜及异位的胃黏膜细胞捕获并浓聚。
2.SPECT显像:捕捉“星光”般的信号
核医学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设备具有极高的灵敏度,能够在体外探测到放射性核素发出的γ射线。注射显像剂后,患儿仰卧于检查床上,SPECT相机在腹部区域进行动态采集。
正常情况下,仅可见胃区和膀胱显影(因显像剂通过尿液排泄)。但如果存在异位胃黏膜(如麦可尔憩室),则会在相应部位(通常位于右下腹)出现一个异常浓聚灶。这个病灶与胃同步显影,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强,如同黑夜中愈发闪亮的星星。
3.无创、安全且高效
整个检查过程无需麻醉、无创伤,患儿接受度较高。所用放射性药物剂量极低,半衰期短(仅6小时),安全性良好,对儿童非常友好。
核医学在儿科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价值
异位胃黏膜显像不仅用于诊断麦可尔憩室,还可用于其他含胃黏膜的畸形(如肠重复畸形)的筛查。其临床价值体现在——
定性定位一体化:一次性检查即可判断出血是否源于异位胃黏膜,并明确具体位置,避免多次检查;
引导治疗决策:一旦确诊,外科医生可据此精准规划手术方案(如腹腔镜憩室切除术);
替代高风险检查:相较于剖腹探查或胶囊内镜,核医学检查更适用于儿童,创伤小、成本低。
在乐乐的案例中,正是通过核医学显像,医生发现其回肠末端存在异常浓聚灶,从而果断实施手术,彻底解决了问题。
结语
儿童便血病因复杂,诊断需多学科协作。核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分支,凭借其功能成像的优势,在发现隐匿性出血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麦可尔憩室等先天性异常,异位胃黏膜显像已成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