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耳炎高发,家长应该如何预防?

小儿中耳炎高发,家长应该如何预防?
作者:​黄丽易   单位:​百色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458

小儿中耳炎是常见的耳部疾病,尤其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中发病率较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约30%至60%的儿童在五岁前会经历至少一次中耳炎。由于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和耳咽管结构差异,导致该年龄段儿童易患此病。家长对中耳炎的认知不足,导致疾病频发,影响儿童听力与健康。因此,了解其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对家长至关重要。

什么是小儿中耳炎?

中耳炎是指中耳腔内的黏膜发生炎症,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中耳炎可分为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是最为常见的类型,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耳痛、发热和听力下降。而分泌性中耳炎则表现为耳部积液,可能伴随听力下降,但没有明显的耳痛,通常在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慢性中耳炎则是指耳部症状持续超过三个月,可能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小儿中耳炎的高发原因

1. 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六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免疫力较低,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病毒和细菌感染是引发中耳炎的常见原因,其中流感病毒、腺病毒和肺炎球菌等是常见的病原体。

2. 鼻咽部感染。小儿的耳咽管较成人短且水平,使得来自上呼吸道的感染较易通过耳咽管扩散至中耳。感冒、流感、鼻塞等上呼吸道感染是诱发中耳炎的重要因素。尤其在秋冬季节,天气寒冷、空气干燥,呼吸道感染高发,孩子患中耳炎的风险也随之增高。

3. 解剖学因素。儿童的耳咽管较短、较平,且位置较为水平,导致中耳与鼻腔之间的通气较差。尤其是当孩子鼻腔堵塞或发炎时,病毒或细菌就容易通过耳咽管进入中耳,导致中耳炎。

4. 环境因素。二手烟、空气污染等不良环境因素也会增加儿童患中耳炎的风险。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气中,孩子的呼吸道更容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侵袭,从而导致中耳炎的发生。

小儿中耳炎的常见症状

耳痛和发热:耳痛是急性中耳炎最典型的表现,孩子通常会表现为哭闹、抓耳朵等。高热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急性中耳炎。

听力下降:孩子可能会表现出对声音反应迟钝或不回应,家长应注意观察。

耳朵流脓:有时,中耳炎会导致中耳内积液化脓,流出脓性分泌物。

食欲不振和烦躁:耳痛常使孩子情绪不稳,食欲下降,表现为烦躁不安。

家长如何有效预防小儿中耳炎?

1. 增强免疫力。提供均衡的饮食,确保孩子摄入足够的营养,增强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美国儿科学会(AAP)建议,母乳喂养有助于增强婴幼儿的免疫力,尤其是在六个月以内。此外,适度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也是提高免疫力的重要手段。

2. 注意耳部卫生。清洁耳道时应避免用力掏耳,尽量避免将异物带入耳内。避免在孩子的耳朵周围使用耳滴液等刺激性物质。游泳时要特别小心,水进入耳朵可能引发外耳道炎或中耳炎。

3.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鼓励孩子进行户外活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有感冒症状的儿童或成人。及时治疗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避免病毒进入耳腔。接种疫苗是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和中耳炎的有效措施,包括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4. 避免二手烟和污染环境。研究表明,二手烟是小儿中耳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家庭成员应尽量避免在家中吸烟。改善居住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对孩子的影响,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5. 及时接种疫苗。按时接种疫苗,尤其是肺炎球菌、流感等疫苗,可以有效减少因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中耳炎。国家免疫规划中已经包括了相关疫苗的接种推荐。

小儿中耳炎的治疗与干预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需要,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进行对症治疗。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抗生素治疗是必需的,而病毒性中耳炎则需要依赖支持性治疗,如退烧药和止痛药。

手术治疗:对于反复发作或急性症状未能缓解的中耳炎,可能需要手术引流脓液,或者通过耳管插管改善通气。

结语

小儿中耳炎虽然是一种常见病,但只要家长掌握正确的预防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患病率,保护儿童的耳部健康。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孩子耳部健康的关注,增强免疫力、注意耳部卫生、避免环境污染等,从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2025-04-25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