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痛风的“隐形”推手

高尿酸,痛风的“隐形”推手
作者:唐益敏   单位:广西河池大化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350

尿酸是人体代谢嘌呤产生的废物,通常经尿液排出,以维持平衡状态。然而,若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不畅,血液中尿酸浓度便会升高(男性>420 μmol/L,女性>360 μmol/L)。长期高尿酸可能导致尿酸结晶在关节、软组织或肾脏沉积。结晶刺激关节会引发痛风,造成关节剧痛,常见于大脚趾、脚踝、膝盖等。值得注意的是,高尿酸不一定会引发痛风,但痛风患者必定高尿酸。约10%的高尿酸患者会发展成痛风,且长期高尿酸还会损害肾脏,增加肾结石和慢性肾病风险。

一、哪些因素会让尿酸升高

尿酸升高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饮食、生活习惯、遗传及其他疾病影响。在饮食方面,高嘌呤食物是尿酸升高的“元凶”之一,如动物内脏、沙丁鱼和凤尾鱼等部分海鲜、浓肉汤、火锅汤等以及酒精(啤酒危害最大,白酒、红酒也会影响尿酸排泄)都应限制摄入。此外,可乐、果汁等高糖饮料和甜品食物因其果糖代谢会促进尿酸生成,也应注意适当摄入。

不良生活习惯同样不容忽视,肥胖会促进尿酸生成并减少排泄,久坐、缺乏运动使代谢减慢,熬夜和压力大也会影响身体代谢功能。另外,遗传因素会导致部分人尿酸代谢能力较弱,高尿酸血症也是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慢性肾脏疾病(CKD)在内的多种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利尿剂、部分降压药等药物,也可能导致尿酸水平升高。

需强调的是,饮食是可控因素,调整饮食能有效降低尿酸。即便没有痛风症状,长期高尿酸也会损害健康,因此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二、高尿酸和痛风有哪些症状

高尿酸的发展过程及危害不容小觑。在无症状高尿酸期,多数患者并无明显不适,仅能通过血检发现尿酸升高。若不及时控制,尿酸结晶会持续沉积,为痛风发作埋下隐患。

痛风发作时,症状典型且剧烈。常于夜间或清晨突然发作,大脚趾、脚踝、膝盖等关节会出现红肿、发热、剧痛、功能障碍,甚至轻微触碰都难以忍受。疼痛未经治疗可持续3~10天,之后逐渐缓解,但若不控制尿酸,痛风发作会愈发频繁,还可能形成痛风石,即皮下白色硬结。

长期高尿酸还会带来诸多严重危害。尿酸结晶在关节、耳廓等部位沉积,会导致关节变形;在肾脏沉积,可能引发肾绞痛、血尿;长期损害肾功能,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肾衰竭。

需要明确的是,痛风发作时尿酸水平不一定最高,但长期高尿酸是根本原因。即便疼痛消失,也必须持续控制尿酸,以防复发和并发症。

三、如何科学控制尿酸,预防痛风

高尿酸及痛风患者可通过以下方式综合管理:

饮食调节:建议增加低脂乳制品(如牛奶、酸奶)、新鲜蔬菜(如白菜、黄瓜、茄子)及低糖水果(如樱桃、草莓、柠檬)的摄入,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ml,以促进尿酸排泄。同时,需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内脏、部分海鲜、浓汤)、酒精(尤其是啤酒和白酒)及高果糖食品(如含糖饮料、甜点)的摄入。

体重与运动管理:肥胖者应逐步减重以降低尿酸水平,但应避免快速减肥以防痛风发作。推荐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强度有氧运动,避免短跑、举重等剧烈运动导致尿酸短期升高。

作息与压力调节: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长期压力可能影响代谢,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

药物治疗:痛风发作时,医生可能会开具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秋水仙碱或激素以缓解疼痛。长期降尿酸则常用别嘌醇、非布司他(减少尿酸生成)和苯溴马隆(促进尿酸排泄)。无症状高尿酸患者通常优先调整生活方式,而痛风反复发作或尿酸持续偏高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四、关于高尿酸的常见误区

关于痛风,存在不少认知误区。有人认为只有中年男性才会得痛风,实则不然,男性发病率虽高,但女性绝经后尿酸水平可能上升,年轻人因不良饮食和肥胖也有患病风险。还有人觉得痛风不痛就不用管,可即便不发作,高尿酸也在悄悄损害肾脏和血管,需长期管控。

另外,喝白酒并非比啤酒安全,所有酒精都会影响尿酸代谢,啤酒危害大,白酒、红酒也要少喝。最后,吃素不一定能降尿酸,部分素食嘌呤不低,均衡饮食、避免高嘌呤食物才是关键。

综上所述,高尿酸是痛风的隐形推手,其成因复杂,危害多样。通过饮食调节、体重管理、适量运动、作息调整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尿酸,预防痛风。

2025-05-30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