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延长生命”与“提高生活质量”

如何平衡“延长生命”与“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李飞燕   单位:广西省上林县巷贤镇中心卫生院
2293

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终末期疾病,患者和家属常陷入“延长生命”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两难选择。过度治疗可能延长生存时间,却伴随痛苦与低质量生活;安宁疗护则聚焦于缓解痛苦、维护尊严,但可能被误解为“放弃治疗”。如何科学平衡二者,成为现代医学伦理的重要课题。

过度治疗:生命延续的代价

过度医疗的常见形式:在终末期疾病中,过度治疗的常见形式表现为无意义的抢救、重复检查、无效手术等。例如,对癌症晚期患者实施高强度化疗,可能引发严重副作用(如恶心、脱发、免疫力下降),却无法逆转病情。数据显示,约30%的终末期患者接受过非必要的有创操作,如气管插管、鼻饲等,这些措施虽能短暂维持生命体征,却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过度治疗的潜在风险:过度治疗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可能引发医疗纠纷。一项针对ICU患者的调查显示,过度使用呼吸机的患者中,60%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住院时间延长2倍以上。此外,过度治疗的经济负担也不容忽视,终末期患者的医疗费用中,约40%用于无效治疗。

社会观念的局限:传统文化中“重孝”与“乐生”观念,导致家属常选择“全力抢救”。然而,这种选择可能忽视患者意愿。一项研究显示,70%的终末期患者希望在生命末期减少痛苦,而非延长生命,但仅有30%的患者能实现这一愿望。

安宁疗护:以尊严为核心的生命关怀

安宁疗护的核心原则:安宁疗护强调“维护生命,把死亡视为正常生理过程”,通过多学科协作(医生、护士、社工、心理咨询师等),缓解患者身体痛苦(如疼痛、呼吸困难)和心理负担(如焦虑、恐惧)。例如,对肺癌骨转移患者,通过三阶梯镇痛、芳香疗法、针灸等手段,显著减轻疼痛,提高睡眠质量。

安宁疗护的实践模式:安宁疗护病房注重环境布置,如种植绿植、播放舒缓音乐、提供香薰等,营造温馨氛围。同时,通过家庭会议、尊严疗法等,帮助患者完成未了心愿(如遗产安排、与家人和解)。数据显示,接受安宁疗护的患者,其家属哀伤程度降低50%,患者满意度达90%以上。

安宁疗护的伦理价值:安宁疗护并非“放弃治疗”,而是将目标从“治愈疾病”转向“提升生命质量”。例如,对心力衰竭患者,安宁疗护团队通过调整药物剂量、优化营养支持,减少水肿和呼吸困难,同时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接受病情,实现“生死两相安”。

平衡之道:科学决策与人文关怀

多学科评估与个体化方案:终末期患者的治疗方案需由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例如,对肝癌晚期患者,团队可能建议减少化疗频率,增加镇痛药物剂量,同时提供心理咨询和营养支持。这种个体化方案既能缓解痛苦,又能延长有质量的生活时间。

社会支持与政策保障:政府应加大对安宁疗护的投入,完善收费标准和医保政策。例如,北京市已将家庭会议、芳香疗法等纳入安宁疗护收费范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通过媒体宣传,提高公众对安宁疗护的认知度,减少误解。

88岁的王阳(化名)因肺癌晚期入住北京市海淀医院安宁疗护科。入院前,他在ICU治疗一个多月,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转入安宁疗护科后,医护团队通过镇痛药物、心理支持和家庭会议,帮助王阳与家人完成道谢、道歉、道爱与道别。两个半小时后,王阳在家人陪伴下安详离世。家属表示,这段经历让他们从“泣不成声”变得“冷静放松”,真正理解了安宁疗护的意义。

未来展望:构建生命全周期关怀体系

过度治疗与安宁疗护并非对立,而是医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未来,需建立“预防-治疗-康复-安宁”的全周期关怀体系。例如,通过早期筛查和健康管理,减少终末期疾病的发生;在疾病终末期,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确保患者尊严离世。同时,加强医学教育,培养兼具技术与人文素养的医护团队,是推动这一体系的关键。

在生命终章,选择过度治疗还是安宁疗护,需基于科学评估与人文关怀。过度治疗可能延长生命,但安宁疗护更能守护尊严。通过早期沟通、多学科协作和社会支持,我们能在“延长生命”与“提高生活质量”之间找到平衡,让每一位患者都能以温暖的方式告别世界。

2025-06-2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