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甲状腺细针穿刺?
甲状腺细针穿刺(FNA)是用比抽血针头更细的针(直径0.7~0.9毫米),在超声引导下刺入甲状腺结节,抽取少量细胞做病理检查的微创操作。全程仅5~10分钟,局部麻醉后几乎无痛,就像被蚂蚁轻叮一下。
这项技术的核心价值是鉴别结节良恶性。数据显示,FNA诊断甲状腺癌的敏感性达95%、特异性达90%,能避免80%的良性结节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手术。华西医院数据证实,开展FNA后甲状腺手术量减少近50%,而甲状腺癌检出率从15%提升至50%,实现了“精准医疗”。
哪些人必须做穿刺?3类“高危结节”需警惕
并非所有结节都需穿刺,根据《2023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危险分层中国指南》,以下情况必须做FNA:
1.超声提示“可疑恶性”的结节
直径≥1厘米的实性低回声结节(恶性风险5%~15%);
任何大小但有恶性征象:如边缘不规则、纵横比>1(竖着长)、微小钙化(细沙粒样)、血流紊乱;
囊实性结节的实性部分:囊性结节恶性率低(<1%),但实性部分需明确性质。
2.有“高危因素”的结节
儿童/青少年期头颈部放疗史(辐射是明确诱因);
甲状腺癌家族史(尤其是乳头状癌、髓样癌);
结节短期内快速增大(6个月直径增长>50%);
男性患者(恶性率是女性的2~3倍)。
3.特殊检查发现的“意外结节”
PET~CT显示高代谢的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30%~50%);
CT/MRI偶然发现的直径≥1厘米结节(需先超声评估)。
反例:超声提示2类(纯囊性)、3类(可能为良性,恶性率<2%)且直径<1厘米的结节,无需穿刺,定期复查即可。
穿刺报告怎么看?5类结果对应不同处理
FNA病理报告分5类,对应不同恶性风险和处理策略:
良性(恶性风险<1%):最常见(60%~80%),如胶样结节,每年复查超声即可。
意义不明确的异型细胞(1%~10%):细胞形态不典型,可能是炎症或取样不足,建议3个月后重复穿刺+基因检测。
滤泡性肿瘤(10%~40%):良恶性难辨(如滤泡腺瘤vs滤泡癌),需手术切除后大病理确诊。
可疑恶性(40%~90%):细胞有恶性特征但不典型,建议手术或重复穿刺+基因检测(如BRAF突变)。
恶性(>90%):明确癌细胞(如乳头状癌),需尽快手术。
提示:若报告为“非诊断性”(因出血、细胞太少无法判断,占10%~15%),需1~3个月后重新穿刺。
穿刺的3个安全真相
1.疼痛轻微,堪比打针
穿刺前局部注射利多卡因麻醉,进针瞬间轻微胀痛,类似抽血。90%患者反馈“疼痛≤2分”(满分10分),术后颈部轻微酸痛1~2天可缓解。
2.并发症罕见,比拔牙安全
出血/血肿:发生率<1%,术后按压穿刺点6~8小时即可避免;
感染:发生率<0.1%,穿刺前严格消毒,无需抗生素;
癌细胞扩散:国际研究证实风险<0.001%,远低于延误诊断的危害。
3.无需住院,当天回家
门诊完成,术后观察30分钟无异常即可离开,正常饮食,当天避免剧烈运动。
穿刺前后注意事项
穿刺前:
停用抗凝药(阿司匹林、华法林等)3~5天(遵医嘱);
无需空腹,避免过饱(需平躺10分钟);
带齐既往超声报告、化验单,方便定位结节。
穿刺后:
按压穿刺点6~8小时(可用弹力绷带),避免揉搓;
当天吃温凉流质食物(粥、牛奶),避免辛辣、坚硬食物;
若颈部肿胀、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立即就医(罕见但需警惕);
3~5天取报告后及时找医生解读。
常见误区澄清
“穿刺会刺激结节癌变”
错!结节良恶性由自身性质决定,穿刺仅取样检查,不会改变其生物学行为。
“超声就能确诊,不用穿刺”
错!超声是筛查工具,20%的微小癌超声不典型,需穿刺确诊;部分“疑似恶性”结节穿刺后证实为良性炎症。
“良性结果就永远安全”
错!少数良性结节可能恶变(每年约0.5%),直径>2厘米或有高危因素者,需每6~12个月复查超声5年以上。
总结:该做时别犹豫
甲状腺细针穿刺是鉴别结节良恶性最安全、准确的方法,能让80%良性结节患者避免手术,也让恶性结节患者早诊早治。记住3点:该做就做(4类及以上结节、高危因素者别恐惧);别怕麻烦(首次“非诊断性”需重复穿刺);相信科学(报告需医生解读,不自行对号入座)。理性面对,科学决策,健康不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