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胃肠镜取“活检”的意义

做胃肠镜取“活检”的意义
作者:​代昱虹   单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944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胃肠镜检查是一种常用且重要的手段。而在胃肠镜检查时,医生有时会进行“活检”操作,这一操作对于准确诊断疾病、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有着关键意义。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做胃肠镜取“活检”的具体意义。

明确病变性质

1.区分良恶性:胃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胃肠道内的病变情况,但仅通过肉眼观察,很多时候难以准确判断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例如,胃内的一个隆起性病变,从外观上可能看似良性的息肉,但也有可能是早期胃癌。通过取活检,医生能获取病变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特征,从而准确区分病变的良恶性。这对于患者的治疗决策至关重要,因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的治疗方法截然不同。如果是良性息肉,通常在内镜下切除即可;而若是恶性肿瘤,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2.诊断特殊疾病:除了区分良恶性,活检还有助于诊断一些特殊的胃肠道疾病。比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都属于炎症性肠病,它们在症状上有一定相似性,单纯依靠临床表现和常规检查难以准确鉴别。通过胃肠镜取活检,观察肠道黏膜的病理改变,如隐窝脓肿、非干酪样肉芽肿等特征性表现,医生就能明确诊断是哪种炎症性肠病,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此外,一些罕见病,如胃肠道间质瘤等,也需要通过活检进行病理诊断,为后续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评估病变程度

1.判断肿瘤分期:对于确诊为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患者,活检不仅能明确癌症的诊断,还能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分期。肿瘤分期是决定治疗策略和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通过活检获取的组织,病理医生可以观察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是否侵犯周围组织等情况。例如,判断癌细胞是否突破黏膜层侵犯到肌层,这对于判断肿瘤是早期还是中晚期非常关键。早期肿瘤通常可以通过手术根治,而中晚期肿瘤可能需要先进行新辅助治疗,缩小肿瘤体积后再手术,或者采用姑息治疗来缓解症状、延长生命。

2.了解炎症活动度:在炎症性疾病中,活检能帮助医生了解炎症的活动程度。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例,通过活检观察肠黏膜炎症细胞浸润的程度、上皮细胞的损伤情况等,可以判断炎症是处于活动期还是缓解期。活动期的溃疡性结肠炎需要积极的药物治疗来控制炎症,而缓解期则以维持治疗为主,防止疾病复发。准确判断炎症活动度,有助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指导后续治疗

1.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活检结果是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分期的胃肠道疾病,治疗方法差异很大。比如,对于早期胃癌,如果活检显示癌细胞仅局限于黏膜层,且分化较好,可能适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这种手术创伤小,能完整切除病变,患者恢复快;而对于中晚期胃癌,可能需要进行根治性手术联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又如,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活检确定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含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的根除治疗方案。

2.监测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活检还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对于接受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定期通过胃肠镜取活检,观察肿瘤细胞的变化,如细胞凋亡情况、增殖活性改变等,能评估治疗是否有效。如果治疗后肿瘤细胞出现明显凋亡、增殖受到抑制,说明治疗方案有效,可以继续沿用;反之,如果肿瘤细胞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进展,医生则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更换药物或治疗手段,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胃肠镜取活检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操作,但却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它为医生提供了疾病最真实的“内在信息”,帮助医生为患者制定出最精准、最有效的治疗方案,这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所以,当医生建议在胃肠镜检查时取活检,患者应积极配合,不要因为对活检操作的不了解而拒绝,以免延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025-08-21
分享    收藏